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

时间:2024-03-19 07:04:37
  • 相关推荐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对“我”成功原因的理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通过教研,特别是校长讲《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的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2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山东省青岛市延安二路小学穆芳杰这节公开课我自己做了精心的准备,按照课标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决定抓住了“唯一的听众”对作者说的四段话,了解这个老人一直默默关怀、真诚的关爱作者,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让学生明白: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反思自己有一些好的'做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能充分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自始至终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大胆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才华,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

  当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对文中重点的语句还是没有深挖,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够。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会虚心接受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批评指正,不断努力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3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4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述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述。)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状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透过研读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明白。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而我也从一开始的灰心,到此刻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再让学生把不一样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忙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述。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述,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⑴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⑵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一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发奋。

  ⑶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好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⑴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正因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用心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忙,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当最后总结时,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忙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期望六⑴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5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6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在征询他们意见的前提下,决定和六(1)班的孩子们一起展示我们阅读的过程。

  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张娜同学的配乐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伴着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钻到了大家的心里,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梅雨薇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7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也曾作为督导课细细揣摩、精心设计。今天再次拿来当初的教案,文章的思路、主线没有改变,却上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效果。

  1、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阅读的方法。

  在揭示课题以后,要求同学们就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唯一什么意思?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度课文之后,学生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第三个问题是课文重点,包含的意思很多,学生大抵能谈到“因为我拉琴很难听”这一层。这里我没有急于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言行来慢慢体会。

  2、以第二条线索“老妇人的语言”为主线,品读感悟老人真诚善良的美德。

  教学中,我启发“老妇人与我一共说了几次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要求学生思考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想到了老妇人撒谎的原因是她看出“我缺乏自信,以耳聋的谎言来鼓励我、维护我”。

  有一句话含义深刻“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含义,从她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交流和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思索着、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在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迎刃而解。

  3、巧解课堂意外,促进思维发展。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老人言行的重点句子反复品读,感悟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好品质,学生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走入故事中。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十聋九哑,为什么老妇人是聋子还会说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蒙了,对呀!老人这个谎撒的有漏洞啊,作者编故事也编的不像啊!这时,杨龙祥答道,“假装假装嘛,假的东西还能跟真的一样?”虽然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老人撒了个善意的谎,既然是谎言,就什么都能发生,大家不用较真。其实老人有个动作也能说明她并没有耳聋”。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惊喜答道“她手指还能打节奏”“她脸上还会漏笑容”……我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对与错,只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的想象越飞越远吧!

  这节课的成功与意外,让我感受到: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学生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契机,开发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所以,再熟的教案,也要认真备备课。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8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次教学的得失成败。

  在语文课标中有提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所以我在课堂中极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不仅在这堂课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并学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探究体会批注,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一课时,我用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唯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这位老人对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课时,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

  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虽有这些可喜的之处,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阅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与文本对话,我由于过于急切,将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来探讨课文的时间较少。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这样?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是不足的。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展开想象,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学生进行了简单述说。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想在往日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积累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9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而之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从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

  一、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三、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很多: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此外,心里比较紧张,致使课堂上表现的不够从容,着急、牵引学生的痕迹比较明显。

  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0

  《唯一的听众》一课讲述了”我“在学拉小提琴时,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考虑许久,我把重点放在体会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

  教学中,我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唯一的听众指谁,为什么称她是唯一的听众?从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重点:老人是怎样鼓励我,让我今天能够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等语句,弄清楚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向同伴汇报……理解老人的真诚、无私。但是,在理解文中老教授三次”平静的眼神“的含义,学生还只停留在表面,对老教授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反思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如果适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地体验感悟,最终让学生对老教授的认识从善良、真诚到用心良苦、德高望重。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但从读的效果上还可以有提升,如果借助一些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游历于文中,感受老教授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用心聆听中去揣摩我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转换角色,怀着同样的心情读一读,在读中去感悟我的心情变化,然后抓住重点词进行反复地诵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有感情朗读,老教授的真诚无私就会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和作者产生共鸣。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2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对老夫人的语言的体会理解上,所以老夫人的教育技巧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

  我是这样来设计思路的: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我在检查完学生的朗读以后,就让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感情:

  本课我主要运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的交替,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反思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以后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3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教学的思路上、方法上给了我启发。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分析,多少节课也不够。在和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展开研究,学生既能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又能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就使整个教学不琐碎,较为完整,也有利于保持文章的完整性,也能培养学生从全局上把握文章,分清主次、重点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避免了把教学内容肢解得破碎不堪,使学生形成只抓细、抓小的意识,而没有整体意识,不利于学生今后形成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4

  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很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小学。年龄小的学生提问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这学期,我接手了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孩子们基础差,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我想,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转,但事关一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尤其是主动学习的问题意识,我不能坐以待毙。

  日前,笔者就和学生们在《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经历了一节“问题”课。《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文章留下了许多耐人深思疑点。

  一、扶着提问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学生朗读完毕,我就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这一段描写中,有一处显然与插图不符”,并激励学生“谁发现了,谁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学生怒目横眉,一幅不把问题揪出来不罢休的架势。不一会儿,一只手举起来又迅速放下。“没关系,说错了也表扬,有了你的错误,才会带来大家的正确。”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这“星星之火”?接连两三个学生都回答错了,圈子逐渐缩小。终于,第五个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课文中写老人手指悄悄打着节奏,而插图上老人家却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个美丽的开端。我再次向学生发起挑战:“就是这句话中,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老师负责解答。”

  生1:老人为什么要打着节奏?

  师:老人是在检查小伙子拉小提琴是否有节奏。

  生2:那又为什么要悄悄地打节奏呢?

  师:她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生3: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

  生4:“我”明知老人耳聋了,却常常忘记她是个聋子?

  ……

  美丽与精彩继续着,我有些应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灵机一动,想了个点子。

  师:同学们,胡老师创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

  生:(齐声高呼)想。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难,更有价值。――胡座平

  师:我把这句名言送给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生:(齐声高呼)敢。

  生:敢提问吗?

  生:(齐声高呼)敢。

  二、放手提问

  师:课文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不需要你解答。

  生拿起笔,或小声朗读,或默读,或圈,或划……五分钟过去了,学生陆续举手,我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导孩子们把这些问题讲清楚,问明白。最后,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结晶――

  1、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

  2、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

  3、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讲:“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

  5、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6、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7、“我”为什么要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10、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

  11、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

  12、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

  “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 “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这些问题看似幼稚,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这是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 “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 “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这是从课文的主旨发问,直捣课文的中心; “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这是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 “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这几个问题很有深度、耐人寻味。

  师:我知道同学们心中还隐藏着很多不解之谜,胡老师也没办法一一解决,就让它们藏着吧!藏的问题越多,就越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越有财富。你们说,对吗?

  生:(齐声高呼)对。

  这节“问题”课很快就下课了。虽然没有解决问题后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相信,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动力是长效的、稳定的。教师应重点针对学生在形成问题意识过程中的“不敢”和“不会”展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想问、乐问和善问。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5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学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

  一、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二、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三、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一、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二、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6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张娜同学的配乐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伴着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钻到了大家的心里,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梅雨薇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但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17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在征询他们意见的前提下,决定和六(1)班的孩子们一起展示我们阅读的过程。

  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张娜同学的配乐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伴着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钻到了大家的心里,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梅雨薇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王老师也希望六(1)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师生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用丰富多元的理解构建了本课的精神家园。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章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实用】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8-10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19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07-10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2-19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推荐]07-08

(优)《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7-08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10-14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