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1-02 15:25:53
  • 相关推荐
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1

  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低血糖症。高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来源:

  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血糖浓度升高抑制促进作用胰岛素(降血糖)拮抗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促进血糖浓度降低抑制。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失活)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

  比较项目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细细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胞胞↓外外垂体大脑皮层液液↓渗渗↓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减少尿量)透透↓()压压产生渴觉下下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降降↓↓()主动饮水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下丘脑:内分泌中枢1;内环境稳态中枢(渗透压,体温,血糖)2;双重调节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15、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的细胞、组织)抗体(化学本质为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抗体、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1.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0、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免疫缺陷病:艾滋病(HIV1、侵入免疫系统2、T细胞减少3、免疫系统遭到破坏4、严重感染恶性肿瘤。5、死亡。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B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C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5、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脱落酸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合成部位:根尖

  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互相抵消,相互抑制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捕食者数量增多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增长型环境阻力种群内部斗争食物资源减少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互利共生:同增同减捕食:先增后减寄生:“我存你亡”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8、群落的空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人与动物的影响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B.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2

  细胞质基质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__、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线粒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平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叶绿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平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人的神经系统:

  ⑴、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①、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④、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生物计算题答题技巧

  1、审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C3植物、C4植物,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2、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3、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比较有效的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1.相信自己

  在应试心理方面,生物题在理综里难度较小,只要时间足够,大部分人都能够把题答完,而且失误较少,所以考试时要对自己抱有强大的信心,千万不能怯场,时间方面,不能因为生物题难度较小就主动减少它的答题时间,而要在日常练习中寻找最合适的答题时间,答题时既有紧凑感,又不会慌张,做题顺序方面,高老师建议生物遗传题最好不要放到最后,特别是需要推断的时候,慌张之下怎么能有好的发挥呢?

  2.细节决定成败

  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很多、很杂,每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有所侧重。那么,怎么把握核心知识点呢?根据老师的强调程度,老师强调得越多的当然就越重要,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加倍留心。

  根据做题的经验,考得越多的自然越要着重掌握。但也会有个别比较偏的考查点,比如书上的小字部分。所以,把握细节是通往高分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同学们勤翻书,而且要看得足够细致。

  加强错题和典型题的积累。记录时,高老师建议做好标记,用一句话概括,不需要将整道题都记录下来。高考前多复习这些概括,不但可以把握曾经的失分之处,而且还可以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也是高考生物答题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突破“瓶颈”拿高分

  高三后期,不少同学会遇到学习的“瓶颈”,成绩始终没法往上再提升。高老师认为以下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突破生物瓶颈。基础较弱的同学,要集中精力攻克核心知识,细枝末节先暂时忽略;

  徘徊在高分上下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历年的生物高考题,特别是标准答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争取向标准答案靠拢;

  把握分值与得分点,同一道题的同一个空,给的分值不同,答案的详细程度是有差异的,分值越高,就需要答得越详细,分值越低,尽量简练概括就好;分点答题,在判断出给分点后,通过列点的形式有条理的作答,让阅卷老师看得清楚明白.避免写成一片。

  生物复习的三点建议是哪些

  1、回归教材:根据考纲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及要求条目,回忆书本内容,然后对课本精读,不遗漏任何知识点。旁栏阅读、探究和课文后面的讨论部分往往与考纲说明中的要求Ⅱ有关,不可忽略。同时要对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如各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统计方法的比较;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如涉及骨架一词的内容有:生物大分子单体的碳链骨架、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骨架、细胞质中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磷酸—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组成的DNA分子基本骨架。

  2、适度解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和维持一种较佳的解题状态。有些习题包括某些地区的统考试题不够严谨,甚至含有科学性错误,任课教师对布置给学生做的习题要经过精心筛选,不能给考前的学生造成新的困惑。

  3、重温做过的习题(易错题):考生最好重温一遍自己做过的某些典型习题,使之印象更深刻,同时巩固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学霸生物学习方法有哪些

  实验法。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应认真掌握实验的理论和技巧,对大纲和课本中规定的实验、实习应逐一过关;每次实验后认真绘图,写实验报告,以巩固所学知识。课本上的实验示意图,是实验过程的形象表示,集中体现了实验的要求、步骤和目的,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考生可以实验示意图为中心线索,把实验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习,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便于应用,不会混淆。

  观察法。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学习生物要从观察开始,因为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许多奇特的生命现象。例如,绿色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昌绿色的?为什么有的树木叶子一到深秋主不变成黄色或红色?等等,如果你能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作出科学的解释,那样知识就学活了。

  比较法。有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现象很相近,容易混淆,可列成表格,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使知识精确地分化。例如,对五门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可以各门的代表动物的生活环境、构造和生理(包括运动、消化、呼吸、排泄、循环、神经和生殖)以及本门动物的主要特征,画成棋盘式表格逐一进行比较。

  归纳法。知识的概括性越强,越便于迁移。知识越系统,越便于记忆和应用。在总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条理化,对于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学完了花、果、种子形成的知识后,可归纳成图表式的知识系统。

【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8

必修三语文知识点总结11-21

必修2政治知识点总结12-11

高二选择性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2-18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12-15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3-01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10-13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16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