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重点总结

时间:2024-02-05 08:05:48
  •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中考重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中考重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5、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6、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7、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8、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9、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10、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13、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口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

  1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5、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16、水的污染来自于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7、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18、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19、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0、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2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22、蛋白质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

  23、CO中毒机理:CO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24、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主要存在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薯类、甘蔗);

  25、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26、维生素: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会引起夜盲症、坏血症等。

  27、C、H、O、N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以无机盐形式存在。

  28、钙可使骨骼和牙齿坚硬;缺钙会得佝偻病、发育不良、骨质疏松等病。

  29、K+、Na+可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液有恒定的PH,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0、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31、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32、天然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33、三大合成材料:塑料(热固性和热塑性)、合成纤维(涤伦、锦伦、腈伦)、合成橡胶。

  34、白色污染: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开发新型塑料;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