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读后感

时间:2023-04-30 11:16:11
  • 相关推荐
《李鸿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鸿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读后感1

  从走向共和拐过来的。李鸿章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但同时是官场为官之道的维护者。他自己是官僚体系的获益者,比如不争功,维护曾国权独占攻下天京的功劳。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李鸿章可算是个外交家。曾积极的和其他国家结盟,维护清帝国的利益。但外交家,首先要有可以自立的资本,然后才可以通过外交牵制他人而不受他人牵制。遗憾的是,李鸿章背后没有这样的国家。

  李鸿章师承曾国藩,曾是大智慧。李鸿章每天都在苟且和迁就,以保全自己的名声。谨慎、安分守己,一生都不能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李鸿章自诩,我被全国上下所牵制,有志却不能实现。承担责任。

  李鸿章的人生实际就是清帝国的衰亡史,局势一天比一天紧急。日本人评价,聪明机敏,很好的察觉事情的利害与得失

  相对于同时代的官员,李鸿章尽职尽责,可谓之清帝国的劳模了。具备基本的.国际视野,囿于教育和国家羸弱的基础,做出了无愧于时代和风骨的事业。当然,官场的陋习系数不拉,贪污、敛财。但能把事情办成,做到了清廷一个汉族官员的极致。

  李鸿章是一个时势造就的英雄,而不是一个造就时势的英雄。那么,谁是呢?袁世凯、孙文、蒋介石还是十三伢子?

  历史无法假设。但仍忍不住想,如果光绪掌握了袁世凯,如果慈禧死的更早一些,李鸿章死的更晚一些,后来的事情变化都会很大吧?

《李鸿章》读后感2

  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人。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人,总想处于平衡,却又因为自己的价值情感而稍有倾向。我认为,这就是传记之美。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是梁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李鸿章。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只可惜他亲眼见证着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可惜当大清苟延残喘之时还要这个耄耋老人独力支撑,担负一生骂名。他有错,但错不足以遗臭万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李鸿章》读后感3

  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纵观李鸿章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 却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确实对这样一个在满洲清廷身为汉臣的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重臣,哪个的环境又会比他好的多呢?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而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执掌大权,朝野相倾,居然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实属遗憾。他之所以演绎了一幕历史悲剧,其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鸿章》读后感4

  拿到《李鸿章》这本书,以为是写李鸿章的,翻开书一读,直接写李鸿章的不到一百字,其余全是写别人的,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李鸿章》主要讲清军如何收复太平军的事。太平军一开始为反清朝反帝国主义开始正义的战争,渐渐地农民的小农意识就凸显出来,目光短浅,及时享乐,所到之处也是烧杀抢掠,百姓遭殃。清军利用重赏和加封让战士们冲锋陷阵,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支持和太平军的内讧,最终太平军失败。本书描写了当时清朝社会的原貌,在待人接物上都讲究等级礼数,说话不是直来直去,而是不断揣摩对方的心里,说对方听进去的话,我读的很累。李鸿章为了打败太平军利用诈降计谋,是形势转变的关键。这说明战争无道义可言,声东击西,不管什么招只要能打败敌人就是妙招。可是,看每个人的言行好像都符合礼仪,曾国藩的稳扎稳打,刘不才的机灵胆大,李鸿章的运筹帷幄,还有浙商的忧国忧民,都促成了清军的胜利。

  看完《李鸿章》,对李鸿章还是不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业绩,他的`家庭,都只字不提。我期待看到另一版本的《李鸿章》。清朝末年,国难当头,这些清官如何与外国势力周旋,如何维护封建统治,真的束手无策,而且从那时起,外国人就在中国扬眉吐气,中国人对待外国人就唯唯诺诺,现在有些人仍崇洋媚外就是那股毒瘤影响的。什么时候中国人能看不起外国人,那才是中国人觉醒的时候,就像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能自立自强了才不会把爱情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