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6-18 09:23:56
读《论语》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论语》有感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有感2

  随着百家讲坛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推出,让我们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学大师,他们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刻划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为我们重新定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地位,正如于丹所说: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于丹用这种朴素的心态为我们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也能普遍适用的法则。

  仔细回想起来,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离不开这些生活的理论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几大建议: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态。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认为“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过犹不及”嘛!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待所有人的过失,“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正是一种分寸的体现。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有一种习惯,去问问自己,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公平吗?有时候为了完成个人工作,而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率”,实际上则是对公司制度的践踏,破坏了现有的工作流程,将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应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孔子鼓励的是少说多做,其实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当前以服务为主的技术型公司里,需要我们随时保持积极的工作作风,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去世处理,因为同处一个团队中,无论问题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关己的作风只能导致团队竞争力的丧失!

  三、做事要谨慎。

  在软件开发中,谨慎是一种必需具备的工作态度。因为在开发中,实现最终结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种方法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认真恒量每种方法的缺点,并找出弥补的方法将会使开发过程逐步成熟而易于控制。

  记得前不久公司举行拓展训练,其中就有个“过电网”的项目,在同一个队中的十多个成员,需要钻过大大小小的网孔而不能触网,而我们队幸运的全部过关,

  不得不说这是团队全体成员齐心配合,谨慎行事的结果。

  四、做事要尊重别人。

  不尊重别人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就象小男孩钉在木板上的钉子一样,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取得别人尤其是客户方面的认同才会得到相应的肯定。

  事实上,孔子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无论何时,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带给我们的将是真正的成功和内心的愉悦。

读《论语》有感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句话是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的总结。那么要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要有一个好心态,不然,尽管你富有,你也不会快乐。这是我读了《论语心得》后的最大收获。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可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一点,从《论语心得》中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比就可以体现出来。

  于丹《论语》心得中举例说“一个外国足球明星,小时候他妈妈去医院拔牙,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拔牙椅上。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小男孩长大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只是,妈妈死在拔牙椅上的阴影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医,牙痛时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诉了家人。家人对他说:“那快点把那颗牙拔掉啊,总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却说:“我妈妈死在了拔牙椅上,我会不会也和她一样。”家人安慰他说:“不必担心,我们把牙医请到家里来,我们在一旁陪着你。”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当那个牙医到他家准备拔牙工具时,那个足球明星已经死了。”牙疼,本是一个人人都会有的小病,可他却用对拔牙的恐惧心理,杀了自己。我爷爷20xx年底查出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妈妈一开始瞒着爷爷,怕影响爷爷情绪,可爷爷却心知肚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很快做了手术,还在20xx年3月开始化疗。在第三阶段化疗中,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爷爷变的满头白发。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满是掉落的白发。一天,爷爷去医院抽血化验,身体虚弱,本应好好休息,可爷爷却依旧顶着烈日去学校接我妹妹,爷爷回到家,只见头上大汗淋漓,面无血色,竟险些晕倒。家人都劝告爷爷:“化疗不行就做到这,不往下做了。”可爷爷选择了坚持,最后爷爷圆满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疗。不仅如此,爷爷还天天坚持早锻炼,一个星期还到郊外钓一次鱼,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调养,爷爷的身体越来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态让爷爷战胜病魔,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从足球明星和我爷爷的事对比不难看出,心态的好坏决定事的成败。

读《论语》有感4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我也渐渐地感受到:如果你了解学习,但是学起来不快乐,还不如不学,喜欢学习,你就会学好,但是不如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我就是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你肯定会觉得我为什么这么确定,但是你如果读了下面的内容,你也会爱上学习。

  那一天……我正在家里的书架上寻觅,突然我看见一本名叫《战国时期》的书。我一开始以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越往后看就越有意思,我索性一口气把它全阅读完了,读完后书里面的内容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第二天历史课上,老师要讲战国七雄,问哪位同学知道相关的内容,我一下子大胆而自信的举手。老师给了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于是讲了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还有秦国的强盛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等等,老师说我把他要讲的内容全说了。一下课,同学们就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讲战国时期的事情,我很开心、很自豪,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此更爱阅读课外书了。

  学习是快乐的,春秋时期的孔子明确的`悟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圣人早已远逝,而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抵触学习呢?从小学到初中我喜欢学习,更是把读书、做作业、学任何知识当做我生命中快乐有趣的事去做。

  学习时我就像驾着一艘小船,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学习就像一把钥匙,它为我们打开生活中的新希望。

  岁月匆匆,青春无价

读《论语》有感5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读《论语》有感6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7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读《论语》有感8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读《论语》有感9

  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讲道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敬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怨而友其人"对呀!人没有了道义,还会有朋友吗?孔子最看中精神价值。他说:"见利思义"把"义"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把对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他以救世为己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人能弘道",为了行道,他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讲道义还要讲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是"仁"的重要内涵之一.他认为一个人的爱心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年少时在家中救应该爱父母兄弟;长大了进入社会要爱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则是爱广大人民"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

  <<论语>>一本教会我做人的书,它将伴随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读《论语》有感10

  一直以来,“宽容”一词是被我这样诠释的: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就是不与人斤斤计较,就是时时与人为善,就是宽恕别人的过失。再次很认真很仔细地拜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后,我不禁为自己的知识浅薄而惭愧不已,我也终于明白了宽容的另一个真谛: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宽容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因为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于是我让自己在忙忙碌碌中停下来对照对照,反思反思。

  古人说: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西方人则说:“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的确,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对此,我是深有感触。记得我曾经的一位闺中密友,我们从小玩到大,在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后来仅仅因为单位“评优”事件,她竟致多年的情谊于不顾,深深地伤害了我。当我得知真相后那种痛楚、伤心、失望的感觉是难以言表的。那次的打击使我开始怀疑我一贯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我认为许多人在利益和友情之间选择的是前者,所以从那以后原本快乐的我变得沉默了,经常生闷气,脾气也越来越差,我甚至曾想过与她绝交、也想过对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善良的爱人却巧妙地告诉我遇事要理智、要冷静,要学会宽容,并让我学着宽容那位朋友。他说:“你现在就是在拿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你才会那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你要学会宽容。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宽容地对待自己,你就能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于是,在独自痛苦地思索和反省之后,我发现那件事对我而言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糟糕,因为它教会了我认识人,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走得更稳。后来,我一如既往地对待那位闺中密友。记得在我决定宽容她的那一刹那间,一直以来压在我心头的怨恨、愤怒、悲伤,全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宽容使我又恢复了以前的快乐。那位女友后来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向我表示歉意,并表达了她也要学会宽容待人,善待他人的意愿。多好的结局呀!它让我们都明白了,学会宽容,对别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我们仔细想想,为使别人痛苦,而自己的痛苦仍然存在,甚至比别人更痛苦,那又有什么快乐而言呢,有什么满足可言呢?要降低伤痛,最好的`办法可能就只有宽容了。

  因为学会了宽容,我给自己的心路找到了出口,我找回了失去了的快乐。所以,宽容别人,就是在宽容自己。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宽容自己,首先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自己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我们不小心跌倒了,我们应该宽容自己,继而不趴在地上懊悔,而是站起来擦亮眼睛继续往前走;当我们的路走错方向了,我们也应该宽容自己,继而不停留在原地转圈,而是迎着日月星辰,明辨方向不动摇;当别人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宽容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时间终会证明一切,而不须急于解释那一时难以说清的误会。

  再读《论语心得》,我明白有了“宽容”随身携带在自己的左右,既宽容别人,也宽容自己,那么我们将是拥有了灵丹妙药,我们可以时刻施展妙手回春,让自己的心活得更健康,让自己的一生更加“顺水顺风”……所以,朋友,请带着“宽容”前行吧!

读《论语》有感11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节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读《论语》有感12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xx-前4xx),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教我们如何做人。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把你讨厌的东西放在别人身上;你不喜欢的东西或东西不能给别人。开学的时候,我们班要发新课本,但是有同学发现一本书的角落有皱纹,就和别人换了。这是错误的做法。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展现了一个人的品德。我们应该为别人着想,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意思是:复习旧知识后,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巩固和复习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有些人很聪明,但他总是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没有复习,所以他忘记了。对我来说,我没有考试前复习,但有一次,我忘记了明天考试,没有复习,考试无聊,感觉很简单,但总是不记得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在考试前复习,学完的`知识要在同一天巩固,这样才不会忘记。

  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学习要注意方法和态度;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必须克服它;我也知道一句话:“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这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知识;虚心学习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有感14

  初读论语,有一种高不可及之感。但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你便会发现书中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是一本记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语录,它运用了最朴实的语言去阐述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圣人。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言榷的口气。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态度,一种儒家的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

  我们看到的孔子,态度平和但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自贡曾经问过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就是论语中自贡问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自贡却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我们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自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这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信念的重要地位。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就现在而言,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国家的凝聚归根到底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令我记忆犹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过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这么艰苦的环境对于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相比现在,很多人虽然已“丰衣足食”,但仍不满。因为他看到的总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阶层。而论语所阐述的,便是去寻找你内心中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合上论语,孔子的思想却仍历历在目。论语中虽然都是浅显的道理,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让我们细细地去品味论语,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读《论语》有感15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君子讲究言行,注重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总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说出来,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虽然只是简短、朴素的字眼,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