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11-12 12:12:33
  • 相关推荐
《爱乐之城》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爱乐之城》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乐之城》观后感1

  伴随着车辆鸣笛,熟悉的节奏缓缓响起,加州的阳光正好,在堵车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载歌载舞。就是在这里,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第一次相遇。巧合的相见,小演员与爵士钢琴家的爱情,仿佛雨天落下的第一粒水珠,滴在了我的心头,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在天文馆约会,在空中跳舞,仿佛在梦里;在山顶休息时,米娅脱下高跟鞋,以加州傍晚的天空为背景,与塞巴斯蒂安共舞,一镜到底,浪漫不可控制地溢出,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慢慢升温……它的题材也许有些陈旧俗套,但是它就如童话故事那般浪漫、美好。逐渐升温的情愫在紫色的天空下缓缓蔓延开来,我感受到了唱歌、跳舞、追逐梦想的力量,它们让我置身在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上少了现实的不安与苦恼,有的是能够治愈我的爱。

  音乐能够深入人心。塞巴斯蒂安的音乐将电影串了起来,他在圣诞餐厅的独奏,在家中为米娅伴奏,以及最后在他的酒吧演奏,乐声从未改变,人物却早已不同,我感受到了一丝“物是人非”的伤感。也正是因为有了音乐,米娅才和塞巴斯蒂安相遇。我不禁问自己:音乐真能有如此魔力?我想是的。音乐用一种无法言状的方式将人和人连接起来,在这个时候,自我保护的壁垒被音乐打破,心和心就这样贴在了一起。

  梦想也将他们串联。米娅想要在好莱坞闯出一片天地,希望自己也能和那些明星一样,能够实现自己的演艺梦想;塞巴斯蒂安喜欢爵士,他想要拯救爵士,想要让看似过时的爵士再一次被大众认可,他想开一间酒吧,酒吧里只有他喜欢的爵士。相似的境遇与追求让他们彼此吸引,却又因为各自的追求,他们渐行渐远,最后给我留下的只有五年后米娅的那回头一望。

  《爱乐之城》作为歌舞片来说并不算惊艳,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却让我为之着迷。低吟浅唱,喃喃而语,情真意切,舞蹈脚步轻快随性,音乐总是在情感恰到好处的瞬间顺势涌出。这些歌舞仿佛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更像是两人的私密情话。更何况它还致敬了多部风靡世界的好莱坞影片。米娅工作的咖啡馆对面,就是《卡萨布兰卡》的取景地;塞巴斯蒂安在山顶跳舞致敬了《雨中曲》的经典动作;两人约会时看的电影是《无因的反抗》;巴黎的场景致敬了《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些好莱坞黄金时期的金色碎片都被导演小心收拢起来,为影片带来更多光芒。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米娅的试演。它让回想起我第一次听到这段乐曲的场景,我正坐在桌前,窗外是风沙飞扬的景象,但我的心中却流淌着塞纳河,年轻的姑妈来到巴黎,纵身跃入塞纳河,歌词里唱到:“尽管河水冰冷刺骨,但我定会再做一次。我用这来献给那些心碎的和那些心中有梦的人们。”歌声回荡在我脑中久久无法散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浪漫。艾玛斯通就站在那里,光束打在她身上,我被她带到了巴黎……这是全篇精心编织的浪漫光影梦中,唯一不费吹灰之力就腾空出窍美妙到所有镜头都不可比拟的部分。

  如果五年后米娅走进爵士酒吧跟塞巴斯蒂安重归于好,那它可能只是一部还不错的爱情片。但是这并没有发生,一曲终了,回到现实,谁也没有奋不顾身,谁也没有离不开谁,两人回到各自的生活,一切不过幻想。这是最让大家唏嘘流泪的一段,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是结束爱情以及结束影片的最好方式——即使幻想里很美好,即使我依然爱你,但我和你却再无以后,不过我依然接受这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每个现在都是最美好的。电影里的春夏秋冬又一冬,爱情来来去去,从没有减少过。

  情人节的浪漫也是如此吧,我们见证了一段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却开始学会珍惜所有相处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不知道这段感情的终点在哪里,但请你记住,我的梦想里有你,此刻的你,永远的你。

《爱乐之城》观后感2

  其实我觉得《爱乐之城》要讲的还不止是对于电影的热爱,或用电影填补现实的缺憾。更多时候,电影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要说的是电影(或艺术)对人深远的“影响”。在电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喜好相识相知,他们除了互相鼓励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影响。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热衷爵士乐,但高斯林却改变了她对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派对认识一些上流社会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实现自己的演员理想,但高斯林却让她去学习创作,而有趣的是,当斯通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时,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们(她们不免热衷于结实权贵)却统统离场不再出现,而斯通则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如若不是因为这样,她亦无法在最后那次面试中打动制作人(因为制作人说她需要的是演员的“创作”能力);同样,当高斯林为了生计跟随乐队长期巡演,差点放弃自己的理想时,只有斯通告诉他,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她甚至为他设计他未来爵士酒吧的名字,让他免于噱头,回归音乐本身。

  其实电影之中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细节:比如斯通最后走进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为她的老公听到了爵士乐而提议一起进去听听--她最后找的老公也是喜欢爵士乐的,谁能说这不是高斯林带给她的“影响”呢?再比如电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开场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于音乐,但电影中却安排她最终嫁给了一个黑人,这里面又是否有高斯林与爵士乐的“影响”?

  而电影中真正点题的,其实是斯通在面试时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说了一个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个演员,对她“影响”甚巨,阿姨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包括《卡萨布兰卡》),培养她对于电影和表演的热爱,告诉她从事艺术虽然难免需要承受伤痛,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斯通唱得动情,但歌词却显示了那份“影响”的深远,包括最后斯通自导自演舞台剧,背后的窗户外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电影中虽没有展现舞台剧的细节,但却显露了斯通对“艺术”感知的那份初衷,是来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这份关于“影响”的主题,其实不但存在于这个爱情故事之中,也存在于本片的电影形式本身。导演在这部电影之中,刻意选择胶片,并用老旧的cinemascope变形宽银幕拍摄,致敬那些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电影。要知道,无论是胶片还是cinemascope,或是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片,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统统落幕,如同电影中那间放映《无因的反叛》的电影院一般,最终以结业收场。

  这一切不正就像电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爱情故事一样吗?虽曾经美好最后却不无遗憾与伤感。可是,这些电影留给人的“影响”与“振荡”,却是隽永而深刻的。就像达米安·沙泽勒拍了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不就是告诉世人这些电影、音乐、艺术给予自己的养分吗?一个创作人用一部电影慨叹艺术对人的影响,以此致敬影响过他的电影和音乐,抒发对电影对音乐的热爱,再借此影响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当我看到故事的最后,当斯通回头与高斯林对望时,虽然充满着感伤,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份温暖、一份抚慰。因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谢、感恩--感谢我们曾经相爱,感谢我们的生命中有过彼此,感谢我们在逐梦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响,将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灭。

  我很喜欢作词人黄沾填过的一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我想,世事变幻,电影不也是永恒的吗?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开之前说的:“我会永远爱你”,其实说的,不过就是“电影”吧。是的,就让他们在“电影”之中永远相爱吧,至死不渝,永不分开。就像我们知道,我们从今往后还会继续热爱电影一般。

  笃定,确信,并一生一世地。

【 《爱乐之城》观后感】相关文章:

爱乐之城观后感5篇11-10

天使之城观后感11-07

暮光之城观后感11-07

天空之城读后感10-09

校运会观后感11-11

《论语》观后感11-10

《霍元甲》观后感11-09

《代号》观后感11-09

《海王》的观后感11-09

《画皮》观后感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