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09 11:19:12
  • 相关推荐
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3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姐姐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

  昨晚与朋友一起看了电影《我的姐姐》。

  开始对那个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无情,对于已经出车祸死亡的父母,看不出丝毫的疼痛和难过,对于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视多嫌……

  边看着电影,我内心边感叹,现在的多数独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没有任何亲情的地步!——这部电影到底是宣扬什么呢?这种表现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导演意识到了吗?拍这种电影,人们还花钱前来“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见中,勉强自己继续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时受到的伤害,来自父亲的“笋片炒肉”,就是为了再要一个儿子,做父母的他们竟然对外声称“女儿有小儿麻痹症”。

  在父母,特别是父亲格外“照顾”的童年阴影下,安然长大了,考上大学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在她不断自立自强的步伐里,情感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以至于生死都难以弥合她曾经受伤的心。

  她当年考上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父母却私自为她改了志愿,导致她更加恨父母。

  毕业后在家乡的一家医院做护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挤和轻视,她活得半点也不开心。所以,她觉得考研继续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学习。这样,在父母离世的情况下,弟弟需要人照顾,她边想找合适的人家领养,在这个过程中,兄妹俩的情感在渐渐加深……

  当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为了姐姐能够心无挂碍地到去北京学习,主动说出自己要跟别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给了领养他的人家。

  在即将去外地学习之前,她买了弟弟喜欢的足球去看望他,当弟弟的养父母要求安然答应从此以后不再见小弟弟的协议上面签字时,安然拿起笔准备签名时,突然丢掉了。

  她泪流满面地跑出去,拉着弟弟离开了他养父母的家……

  兄妹俩在草坪上流着泪踢起了足球,整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脸,哪怕以前她与爱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没有看见她笑过。

  电影结尾,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句号,活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最重要,真如老人们说的“亲人之间是砸断骨头也连着筋”的。

  人间有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是是非非存在,都会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亲情是最最坚固的!

  比如,当年的宋美龄和宋庆龄之间,当年蒋介石一直想杀害宋庆龄,倘若没有宋美龄的保护,也许宋庆龄早已经离开人世;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边的故事,亲情间不管曾经如何纷争、吵闹,大多数最终还是胜过其他关系的。这或许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义吧!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姐姐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姐姐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研究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这个女孩作为姐姐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姐姐,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顾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姐姐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姐姐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姐承担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姐姐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慢慢我们对姐姐越来越依赖,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张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姐姐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代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姐姐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姐姐继续读书,抵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欢黏着姐姐。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姐姐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永远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更是永远要珍惜的一种特殊的情。

  愿未来的姐姐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无数个未来要一起度过。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突然失去父母的安然,要面临是个人求发展还是抚养弟弟的困惑。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译名叫《踢皮球》。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在突然失去父母后,他的抚养职责(这个皮球)该交给谁?这个小男孩最直系的几个亲属中,姑妈、舅舅和安然(姐姐),谁会接这个球?谁又能接这个球?谁又愿意接这个球?(这个电影也隐射出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救助问题)。

  安然的姑妈也是另一个无私付出的“姐姐”,当年为了安然的爸爸放弃自我的学业,成全弟弟,因为弟弟是家里的男孩子。男孩子是传宗接代的。安然的姑妈勤奋又聪明,可是好像她的丈夫——安然的姑父却是个渣男,竟然偷看舅侄女洗澡。安然的小弟弟在最初被带到姑妈家里暂时寄居时,他的表姐表兄对这个刚失去父母的小表弟一点也不友善。小弟弟总是哭着喊着:“我要回家。”那么姑妈是接不住这个球的……

  再看安然的舅舅。这个舅舅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也是另一个被宠坏的“弟弟”。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这个男人即使人到中年,也还是一个“巨婴”。贪财、好色、好赌,既自私又无担当,特不靠谱。不靠谱的男人是注定会被觉醒的女人抛弃的,(她的舅妈跟她的舅舅离了婚)。舅舅只身一人,吃喝玩乐,自认为潇洒。这样的舅舅能接得住这个球吗?……

  我们之后来看安然,女主安然也是一个在苦水里长大的孩子。自幼父母也是重男轻女,企图让安然假扮残疾来生二胎。她的父母甚至为了生儿子,以往想溺死这个女儿。他们在国家的二胎政策没有出台之前,以为只会有她一个孩子,所以房产证上只写了安然的名字。到之后生下了宝贝儿子,这对中年夫妇又开始迫不及待地要求安然将房屋产权转让给弟弟。据说是因为打安然十几个电话,(安然的爸爸打电话是想交涉房产转让事宜)。安然没有接而突发心梗造成的车祸。这又是何必呢?这个皮球一下子被踢到安然面前,安然能接,该接这个球吗?……

  安然一向想经过自我的努力来改变自我的命运,她本来报考的是临床医学,却被父母以要照顾弟弟之名而改成护理专业,学历歧视让安然在职场备受她的本科学历上司欺压。安然发奋要报考北京的研究生,她很理性地替弟弟寻找领养家庭。而在寻找领养家庭的过程中,和弟弟朝夕相处,又触动了安然天生的母性。小弟弟的聪明、懂事和体贴似乎又让这个“姐姐”心甘情愿的为他牺牲……影片在雨中一个足球的特写中结束。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5

  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两天,很少有看过一部喜欢的电影之后不知道怎么发表什么感想的,究其原因还是这部电影真的比较沉重,感想太多了,却不知从何说起,但又必须要说。

  以下可能有轻微剧透。

  总体来说:子枫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说是完美了。

  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个“姐姐”。

  电影本身并不是完美的,电影要讲的问题本来就过于复杂,又或者说这样一部讲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的电影,要在电影中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现实。现实解决不了的,在这部电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

  但电影做到了让这个问题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这部电影我看得极其认真,至少80%的细节我可以说都看懂了。

  结局是开放式的,结尾看到的并非就是命运的终点。反而是从在姑妈家里吃西瓜那段看出来: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

  也有人觉得电影的最后只是给了一种选择,观众的眼里姐姐会怎么做,那么她就会怎么做,是决定自己养着弟弟,还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种种,都是取决于观众的想象。

  客观地说:亲情是纽带,同时也是枷锁,既连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锁住。

  可是很现实的是,绝大多数的姐姐都没有电影中的安然有那么多的选择,至少她还可以选择。

  人的情感也不是只有单纯的喜怒哀乐。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非黑即白。

  最喜欢的也最震撼、感触良多的几句台词:

  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她打不赢也要打。

  这世上怎么会有你这么无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办好事吗?

  因为他想一直吃麻辣烫,但我想去大海里冲个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我有时候觉得你更像一个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点认识你的话,会不会爱你多一点,爱自己少一点。

  正如子枫《举镜子的女孩》中唱到:

  谁会在挣扎中体谅,谁会在灿烂时回望,黑暗中的那个她仍独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惫的肩膀,也没有人站在身旁。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6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

  你喜欢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张子枫主演的一部讲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遇车祸后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相信不乏以下几个原因:演员的选择与二次创作;电影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观众的审美欣赏。观众作为审美的对象,当审美欣赏得到升华、产生共鸣时,那么这部作品就是部优秀的作品。

  那么观众是在哪获得的共鸣,我相信也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当下的社会二胎问题、扶弟魔等等一直是大家都持续关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大孩子有工作能力后要承担对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了生一个儿子要连续个二胎三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荧幕前的你我也许也就是另一个安然。

  图片

  在女主角儿童时期,父母为了生养二胎甚至不惜撒谎女儿是一个瘸子,甚至把女儿交给了姑母收留。导致在安然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对父母的一丝怨恨,我和他不熟,凭什么要让我承担对他抚养的责任,和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多少交集却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个家。

  恰恰又是姑母这个角色映射出了选择之后可能得到的结局,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但套娃却从来不必装在一个套子里。

  剧情随着对弟弟的收养问题不断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摩擦之中;成长经历的对比之下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个发自内心的却又傻傻的举动都在感动着姐姐,彼此之间纽带的不断加深,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空旷的房间对视的夫妻,协议和钢笔依然冷静的躺在桌上;滚动的足球在姐弟两人脚下来回滚动,姐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随着愈滚愈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个角色,不仅仅是女儿,是学生,有时也是老师,是朋友,有时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体验者,以上帝的视角作壁上观。

  我们从不必把自己禁锢在视野之内,我们也可以奋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7

  电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锁定清明假期票房冠军的同时,打破包括中国影史清明档剧情片票房纪录在内的7项影史纪录。

  作为一种陈旧的文化枷锁,重男轻女不仅让姐姐们在家庭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也让姐姐们承受着更多的负担和压力。在一些父母的脑海中,存在着一种代价论:儿子能够完成血脉延续的任务,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让儿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牺牲都是必要的。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种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家里重男轻女,姐姐从小受尽委屈。为了帮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资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装残疾人;为了让姐姐早点毕业结婚养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向往北京、向往读研的姐姐,憧憬着逃脱文化枷锁的束缚、展翅飞翔的美好图景;然而,父母车祸双亡,相差20岁的年幼弟弟需要抚养,让她面临着艰难抉择。

  究竟是燃烧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仅承受着原生家庭遗留的伤害与痛苦,也面临着世俗的眼光、亲属的施压。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姐姐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并不认同,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经在她脑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过戏剧冲突的方式,呈现了急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大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20%的网友表示,如果相亲对方不是独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时,会毫不犹豫拒绝。不论是有弟弟相亲被拒,还是现实版樊胜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导致资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够均衡;重男轻女不仅导致姐姐们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心,也可能导致弟弟们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钙。

  究竟是成全自己,还是长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尾;不论做哪种选择,都会有得有失,有的选择即使现在不后悔,将来或许也会后悔,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选择题。在现实生活中,难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即使是姐姐带着弟弟去北京读研,也会面临着经济压力、无人照看、入托入学等现实困难。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击中了现实痛感,也在于它带给我们的讨论和反思亲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缘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动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打破文化枷锁去实现平等,姐姐和弟弟才会生活得更好。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姐姐和弟弟同样需要爱的救赎。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8

  上个月看的这部电影。在看电影时,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看完后,走在地下车库里时,和家人说着这部电影,各人有各自认为印象深刻的点,这使我感到有趣。他们记得的,如“姐姐”洗头时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况,“姐姐”和她男友的关系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台词。一是“姐姐”说的一句话。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变故时,“姐姐”对亲戚说,她不愿意照顾弟弟,让弟弟自己生活,“不仅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弟弟更好的成长”。这使我想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本片中,成长也是姐弟两甚至更多人都会遇到的主题。成长就是本片的一个线索或悬念所在。

  二是“舅舅”说的一句话。他曾有过家庭,但最终离婚,女儿跟了母亲。提到这段人生经历时,他说,家人父子之间就是欠债的关系,“不是我欠了你的债,就是你欠了我的债”。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种领悟中,既有琐屑现实的无奈,也有看透人生的洒脱,还有浓郁亲情的浸润。亲子关系,是谁也逃不了、谁也甩不开的东西,也是唯一我们甘心沉溺其中的东西。

  三是“姑妈”说的一句话。她曾去过俄罗斯,想做生意,但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还是没做成,带了一些套娃回来,她说,“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到套子中去的”。这话有点像是自嘲,因为她的一生就为了弟弟而牺牲很多;又像是对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辙,能够走出自己崭新的人生。“姑妈”这一人物形象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在某个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与对照。她说了两句俄语,提醒着我们,不要小看身边的平凡人,他们可能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潜藏着的、偶然浮现的理想性的种子与灯火。

  这部片子在看的时候颇使人感动。它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贴近现实人生,容易使观众发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实从整个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世。同时,它的人物设计、故事展开,以及叙事节奏、演员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现了可圈可点的艺术功底。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9

  电影《我的姐姐》最新上映,居于电影排行榜首位。上映之前,各大网络平台对该片进行了大肆宣传,内容是宣扬亲情的,主演张子枫的演技也让人期待。

  看过之后,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沉重。彻头彻尾的沉重感。

  影片是说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爸妈因交通事故双双遇难,留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需要她来抚养。

  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她是一个女孩,他们想要一个男孩。

  为了要一个男孩,爸妈不惜一切代价,先是给计划生育办说明自己的女孩是残疾,并要求她平时假装残疾人。被拆穿之后,她就被送到姑姑家抚养,最终爸妈如愿以偿地有了一个她现在眼下要被抚养的小弟弟。

  因为两人从小很少见面,没有感情,当得知亲戚让她来抚养弟弟的时候,她是非常抗拒的,而且决定要找一户人家领养,自己准备考研去北京。

  但是,在跟弟弟短暂相处的时间里,毕竟“血浓于水”的关系,她对聪明可爱的弟弟也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承认舍不得弟弟并决定自己抚养弟弟这一事实。

  影片中的姐弟情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弟弟妹妹相处时的有争吵有快乐的美好时光。

  然而父母对于重男轻女的偏见,我是保留意见的。毕竟那是老一辈的封建思想,现代社会已经很少了,这种观念也在慢慢地摒弃和淡化,电影突然来突出这么一个观念,有点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电影对于二胎父母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对待与关爱,尤其是两个孩子的相处问题,倒是现今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胎的出现,父母对大宝的关注突然减少,大宝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两个孩子不友好地相处,甚至大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等。

  此外,孩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对她以后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孩子多半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但内心也是敏感的、脆弱的。走上社会后,很多人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上出现问题,需要社会加以关注。

  还有,我注意到影片中一个小细节,就是主人公的男朋友,性格唯唯诺诺,口头禅就是“我妈说”,没有自己的主见,是个典型的“妈宝男”。

  而且在我周围,“妈宝男”还不在少数,这对婚姻生活简直是个灾难。

  因此,妈妈对于孩子的感情尤其是男孩子的感情要理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个人,尤其是长大后,更不能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0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了”

  “我只有你了”

  “我拼命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了去更远的地方”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我感同身受,我也想安然一样,在努力,加倍的努力逃离这个地方,逃离这里的人,我加倍的努力为了让你们觉得我不是一无是处,可我好像错了,我的一开始就是错的,我的出生就是错的,一点做的不好的地方,除了不尽的谩骂好像就只是不尽的谩骂。

  感同身受的逃离这里,让你们正眼看我一下,可我好像永远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我永远都不完美,可又有谁会是完美的呢,每天被灌输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我本就不应该享受富贵,我和别人家不同,受够了,真的要受够了。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好烦,好像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我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你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干嘛要让我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千千万万个人想要逃离现在拥有的生活,去更远的地方,看更远的世界,真当我走到了那一步,又会说什么一年四季不着家,眼里还有没有长辈,自相矛盾可能就是长辈了吧。

  其实这部剧也反映了现实中很多这样家庭的人,一只想要飞走的鸟,却突然被什么东西束缚了,明明可以去看看更远的世界,却只能在这小小的笼子里看看周围的小世界,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好可悲,真的好可悲,明明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但如今也只是在这鸟笼里看看周围的世界。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1

  或许,天灾,人祸,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个大大的灾难,悄悄降临。一场意外的车祸,带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一边是她神之向往的北京,一边是相依为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坟地,泪如泉涌。

  安子恒,她的弟弟,从小就经历了至痛之灾。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对父母的依恋与怀念。哪怕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也被真诚地打动,一个幼小的心灵,本该在父母的怀抱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睁着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没有繁星,没有光明。

  留一盏灯,为你断后。

  为了能去考研,安然一开始想把弟弟给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几岁啊。“姐姐也是人啊”,当我听到这句话时,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浓于水”这一词我们是再也熟悉不过了的,但绝对不会有很多人会为一个人而放弃所有。因此,安然在将弟弟送给别人时,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当真正忘不了一个人时,无论你怎样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我们并不能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却可以去抉择未来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后,都有可能会伫立着一个背影,既然是无法切断的血脉,那就让我们去考虑一下。倘若在前,便为后者撑起一把伞,举起一盏灯,倘若在后,便为挡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无言,也会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回应,那么,就让我们去掌握,去珍惜吧。

  留盏灯,为你断后。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2

  前天去观看了一部很感动的电影——《我的姐姐》。

  对于这部电影,我从春节开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复看了许多遍预告,我的泪下来了。无疑,电影一定更感动。

  刚开始,安然(电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为被车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开的四五年时间里,生了弟弟安子恒(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但她认为抚养了弟弟,她这一生就完了。

  姑妈说:“长姐如母!”长姐如母,多么地轻抄淡写啊。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让多少个姐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姐姐们不得不去抚养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学的哥哥放假回家几天,我们去饭店吃饭。服务页是一个年轻的姐姐,妈妈问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龄让我出乎意料——21岁。

  姐姐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出来工作。她还有两个弟弟,这样家庭的思想非常传统,还是那四个字——长姐如母。

  21岁,本应是上大学的年纪,却因为一句“长姐如母”,这一生就这么完了!

  像这样的家庭,中国还有许多。做为一个女孩儿,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长姐都能成为母亲的角色。

  这部电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个长姐,请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3

  今天下午我们去电影院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它和《你好,李焕英》一样都是催泪剧。

  故事的开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为车祸而离世,只留下了一个和安然从来没有见过的弟弟安子恒,因为血缘关系,安然要扶养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离开这个城市,她不能为了她的弟弟而放弃离开这座城市的机会,她恨她的父母,从她大学开始,就再也没有动家里的一分钱,她回到她小时候生活的家,家里没有一点她的痕迹,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恒交给别人抚养。

  安子恒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时光他的父母离世,随后他就知道他有一个姐姐,他讨厌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妈妈爸爸,但是感情改变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抚养给别人,他也知道他成为姐姐的累赘,他偷偷联系了领养人,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原本讨厌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当真到那一刻的时候,她发现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当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恒联系领养人时,哭了,她不明白弟弟为什么这样做。

  当安然来做最后的领养手续时,她没有签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给别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电影从头到尾让人笑次数少之又少,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4

  今天妈妈带我们去电影院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我老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今天终于实现了。由这部电影我想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我的姐姐可可,先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这部电影的内容吧!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张子枫,她饰演的安然在上大学的时候,她的妈妈生了一个弟弟,后来她的爸爸妈妈出车祸去世,抚养弟弟的责任就落在了她身上,一开始当姐姐的安然并不愿意养弟弟,觉得凭什么要她管,她跟弟弟不熟,她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后来她们姐弟两个相处的很好,大结局是安然原本是想要把弟弟给送走,但最终还是把弟弟给带回来了。

  由这部电影我联想到了可可,想起了星期四下午的一节体育课,我们要测400米跑步,王老师把我分配到了一个全是男生的组,毕竟我是一个女生,哪里跑得过男生呢?可可她就特别着急,使劲给我加油,但是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人数少得多,哪里抵挡得住男生给他们的朋友加油的声音呢,于是可可就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喊:贝贝加油!我奋力跑向终点得了第2名,让我感动的是可可不仅在我跑的时候给我加油,还跟着我一起跑,我跑完之后可可和龙煜气喘吁吁的来到了我身边鼓励我说:下次就可以得第1名了。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的跑步成绩一直都是我们那一组的最后一名,可可她毫不在意,一次又一次的鼓励着我,五年级我超越了以前的我,打破了我的记录,撕掉了那个贴在我脑袋里跑步最后一名的标签。

  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里,我都觉得姐姐是伟大的。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5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要从上一代开始说起。安然的姑妈,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专,可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于是妈妈狠心斩断她上学的念想。因为她是姐姐,更因为她是女孩。

  后来,姑妈打算和朋友去俄罗斯做生意,刚到莫斯科,就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弟弟生了个女儿,要她回来帮忙。即使心中有万千的不愿意,姑妈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是姐姐,因为她是女人。

  所以,自从安然的父母死后,姑妈总是教育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抚养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弃考研的梦想,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岁的弟弟安子恒。为了要二胎,父亲给安然伪造了残疾证明,处于对女孩的讨厌,父亲甚至不允许她穿裙子,否则就是一顿毒打。在安然的记忆中,她经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恒的记忆中,爸爸却从来不打他,还总是给他做红烧肉吃。当弟弟对姐姐说:

  我们两个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时,我潸然泪下,惊叹世间真有这样对子女如此区别对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爱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没有走姑妈的老路,她从小学会了独立,拼命读书,拼命存钱,拼命逃离束缚自己的环境。最后,终于成功了,能去北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算这个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见,坚持主见,独立生活,对一个人来说绝对必要。

  当然,安然也继承了姑妈的责任心,所以最终没有把弟弟交给领养家庭,毕竟是亲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过程中,多次落泪,不愧为一部好作品,揭露现实,反映生活,演技动人,甚是喜爱。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6

  《我的姐姐》正在热映,票房也很好。前天晚上和妹妹去看了夜场,早上起来眼睛肿肿的。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于是,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to be or not to be 的碰撞与纠结。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我也是一个姐姐,我小时候也和妹妹关系不好,小时候妹妹被寄养在外婆家,而我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我却在妹妹回到家里时对她百般刁难。记得看到妈妈给她零花钱时我妒忌的心情,看到父母对她补偿式的偏爱时自己酸涩的表情。更多的时候我趁着爸妈不在家把她锁在阳台上,跟她大打出手,她哭的越凶我就越得意。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无比愚蠢。好在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早已化敌为友,无比亲近。现在的我们会时常为彼此的孩子购买礼物,遇到困难、危险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彼此。我们才慢慢理解手足情深的深义。

  如果去看这部电影,你一定会感动的泪流满面,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亲情。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7

  《我的姐姐》可以说得上是一部温情电影。张子枫主演的姐姐安然,从小和爸爸妈妈关系淡漠,十分独立。刚刚大学毕业,在医院当小护士,和男朋友一块备战考研,同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而这所有都被一场车祸打破了。在车祸中,爸爸妈妈双亡,留下从未见面的正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安子恒。弟弟是父母在安然上大学后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首次见面是在爸爸妈妈的葬礼上。安然一个人蹲坐在地上烧着纸,弟弟被幼儿园老师送来站在外面,两人对看着。葬礼后,家里长辈让安然照顾弟弟,由于年幼的弟弟什么都没,而安然还有爸爸妈妈留下的一套房屋。刚开始,安然是坚决反对和抵制的。在安然看来,自己上大学后,从未花过爸爸妈妈的一分钱,与安子恒更是从未谋面,凭什么爸爸妈妈双亡后,刚刚毕业工作的她,面临着考研升学的重压,就要承担着养育弟弟的责任,这所有都是不适当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觉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妈,作为姐姐,“长姐如母”,一直饰演着牺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这现实,刚出社会的她又有哪些错呢?弟弟,更是没错。又该如何解决呢?所幸,最后还是在亲情的感化下,安然选择照顾弟弟。由于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亲人了。安然难以舍弃、割裂。这让我想起了《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对于樊胜美的处境也多了几分理解。由于亲情,难以割舍,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挣扎中。

  惟愿世间沧桑,尽管痛苦、难过,人间真情永存!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8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两个,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爸爸妈妈车祸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扮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携带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日常面对不公平常,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的女生,当她让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非常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以后面对任何困难中也可以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极少的家庭女人题材电影,可能大多数人一想到女性就应该坐在家带小孩,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目前的状况,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人相呼应,心中有我们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很深刻:你等等我不可以吗;我的生活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小孩生活存在不公平。但面对爸爸妈妈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常见矛盾与温暖。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9

  假如哪个问我的亲人是哪个?讲出的,一定必不可少我的姐姐。她在我的成长中,除去爸爸妈妈以外最重要的人。

  我的'姐姐十分温顺善良,也非常漂亮。她身材高挑,有一头乌黑光亮的长头发,微风吹来,头发就像纱巾一样飘了起来;她那双迷人的大双眼,好似两颗大大的闪闪发光的钻石;俊俏笔挺的鼻子上架一副金边眼镜,看上去那样有常识。

  一次,我在家作写业,写一会,玩一会,直到中午,我只写了一张试题。眼看中午吃饭的时间就要到了,我紧张起来,特别怕一向管我学习的姐姐骂我。忽然,房间门被打开了,姐姐从外面走了进去,问:“你的作业写的如何了?”我结结巴巴的回答到:“做……做了一张试题。”“然后呢?”姐姐穷追不舍。我低下了头不说话,她看见我没说话,便拿起作业本一看,看见作业一片空白,皱起了眉头,不满地说:“一个上午,你都写了什么?”我知晓这是姐姐在严厉地责备我,我如果这个时候回复她,那一定会招来没完没了的狂风暴雨。我的头更低了,双手也不知放哪儿。好一会儿,姐姐轻轻地说:“先吃午饭吧,等下午再把作业补回来。做作业是你的任务,未完成是哪个也帮不了你的。你如果不想让父母失望,你下午快点补上吧。”我如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址头。

  姐姐不只在学习上帮我,在生活上也似慈母般地关心着我。我父母工作非常忙,不少的时候,姐姐都会问我在学校生活得如何。冬季到来了,她就反复地叮嘱我应该注意多穿衣,要多喝水。还有课间要到室外看看绿色的植物等等,那关心真的是比母亲还母亲。

  这就是我的姐姐,一个关心我的姐姐,一个值得我依靠的姐姐。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0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1

  刚刚看完《我的姐姐》,想来抒发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真的是无时无刻戳中我的泪点,姐姐的无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姐姐的“恶意”。

  首先,这部电影共有三对姐弟,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姐弟一对,安然父亲一对,安然母亲也是一对。其实说实话,我到最后还是不晓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为了生个儿子,让女儿成为一个“残疾人”,难道儿子真的这么好吗,我一度以为后面会有个什么反转,解释再生一个相差十几岁的儿子的原因,但到了后来都没有,也许,也解释了,就在那个十三号床孕妇的那里。

  而对于姑妈这个姐姐,刚开始真的一度以为这个人是个烂好人,结果到了后面,我发现,原来姑妈也有自己的梦想,就在即将碰到的时候,却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亲强行唤回来照顾自己的侄女。当看到姑妈对着那组俄罗斯套娃讲俄语时,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丢了的“背后深意”。

  最后一对安然母亲这一对姐弟,其实没有讲太多,但看到舅舅每个月都会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时,安然对他说“有时候我真以为你才是爸爸,不对,是想”的时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对安然的“教育”时,我好像知道了也许舅舅也是适合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若当初没有年少轻狂的话。

  再然后,我好想说说我对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实,我觉得他们的分开一切都早有准备。从他对陈医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见家长,他们家对婚后生活的规划,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女生都会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笔不是很好,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2

  4月2号上映的《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正在各大影院热映~

  影片里,因父母意外身亡,年龄相差甚大的姐弟又该怎么继续生活呢。

  弟弟还在上幼儿园,姐姐是一名护士,想去北京,想考研究生的护士。她的弟弟是因为她的父亲想要一名传宗接代的儿子,而不惜给她按上残疾人的称号,才得以出生的。这对姐姐一直是心灵上的伤害,换做谁,能够不受伤呢?

  “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算。” 姐姐发出过无力地呐喊。

  “他也没有错,但我也不能为他放弃更多了。”姐姐也曾这样理智地说出这样的话。

  可最后,她还是因为弟弟的几句话:“你跟妈妈一个味道。”“你喜欢我,姐姐。”“一起去踢球吗?姐姐。”把弟弟从她精心挑选的领养家庭中带走……

  这个世界最神奇的东西,莫过于在体内翻涌的血脉,血脉相连、情比金坚。

  致敬天下的姐姐,致敬真挚无价的亲情。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3

  今天妈妈答应好晚上带我们去看一部新出的电影,名叫《我的姐姐》,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很期待它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电影呢?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安然的姐姐,她的爸爸妈妈因为一次车祸去世,可他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他的舅舅、姑妈还有亲人都要求她抚养弟弟,可是姐姐并不乐意,因为她要考研去北京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她一点都不想带那个弟弟,她为弟弟找了一个新的家庭准备去北京,但最后姐姐还是留下把弟弟接回了家。

  看这部电影,我想起了我和贝贝,我想起了那个星期四下午体育课测400米的场景,到贝贝那组的时候,只有她一个女生,我们班上的所有男生,都给贝贝他们那组的男生加油,尽管我们这边女生如何大喊可怎么都压不住男生的声音!我走出人群,跟着贝贝跑,用吃奶的劲喊“贝贝加油!”万万没有想到我一个小身板,把全班男生的声音都狠狠的压了下去!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所有的体育测试跑步,没有哪一次我没有给贝贝喊加油,没有哪一次我没有跟她一起跑,没有哪一次我没有为她挺身而出,把所有男生的声音狠狠的压住……难怪我们班上的很多人都说,我和贝贝真是姐妹情深!虽然那一次喊得太大声了,好几天嗓子都一直是哑着的,但是我很高兴,也觉得很值得,因为她跑了一个很好的成绩!

  我也深刻的记得,有一次我跟贝贝吵架,我说我再也不想理她,再也跟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结果第2天她给我撒个娇,我就原谅她了!姐妹情深,不管发生什么我跟她的感情永远不会分离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4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众多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应他“姐姐不会离开你,我们永远在一起”。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取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日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俩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学业、事业,而且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个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许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5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十八岁的姐弟两个由于爸爸妈妈发业务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我们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如此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假如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样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青年,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伴随快速进步的社会一块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期望达成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首要条件去收获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伴随情节非常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生,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敌不过众的海量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容易,不期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样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期望姐姐回话他“姐姐不会离开你,大家永远在一块”。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大概存在的期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爸爸妈妈为了要个女生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得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每天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两个的父亲牺牲了我们的学业、事业,而且感觉这所有是理所应当的,由于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大家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一个人都能真切的感觉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假如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很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大家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6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可能是缘由我也是一个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两相互嫌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长、相互治愈的场面,我就会莫名觉得心酸和感动。不过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妙处,它总是能用最贴近现实的情节来感动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们,所以越来越多人会被这部电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安然的独立女孩,她因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抚养自己的弟弟,这无措的窘境让她觉得无比绝望、委屈、茫然和无助。尤其是在面对前程、未来、家庭的问题上,安然的弟弟无非成为了安然的负担和累赘,这让安然觉得很是苦恼和犹豫,因此为了让弟弟可以尽快被收养,安然不得不选择好好引导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个可爱、懂事、坚强、仁义的小小男子汉,为了不让心爱的姐姐抛弃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会自理、自立、自强的大人,这让人不得不觉得唏嘘和怜悯。可正也是因为这种磕磕绊绊、别别扭扭、相依为命、温情脉脉的细节演绎,所以我的眼泪像是失控的水龙头一样止也止不住。

  正所谓长姐如母,就因为占了一个长辈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担起一切压力和责任,这种规矩和传统不得不让人觉得亚历山大,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懵懂、梦想初始、前途无量的小姑娘来说,要努力去照顾一个从未见谋面、幼小无知的小孩子,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中式家庭的传统和伦理,而这种独一无二的血缘情亲是中华儿女绝对无法割舍和丢弃的,因此保护家人、爱护家人应该成为我们最想要追求的品质。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无论是它的制作、导演、编制,还是它的情节、情结和情感,这都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为这部电影加持。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7

  清明节由于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三天实在无聊,便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怎么说,对于陈思诚的电影还是有好感的,毕竟唐探里有我最喜爱的昊然弟弟,但是这次的电影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好看,以下发言仅作为个人的观后感。

  可能是这次独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电影上,并不像平常和朋友们一起,会偶尔聊聊天什么的。首先是镜头,很多虚幻的远镜头、半身镜头,说实话,可能是我的语文不够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诗人眼中的朦胧美。哈哈哈……但是我并不想买账。

  其次是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述了子枫妹妹饰演的护士某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说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了,于是回到家里处理丧事,见到了并不熟悉的弟弟,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忙处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后事忙个不停,另一个弟弟在旁边打麻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然(姐姐)刚开始并不接纳弟弟,弟弟为了要吃一个妈妈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闹个不停,后来还把泡面倒在她的床单上。姐姐为了能安心考研,然后去北京学医,准备给弟弟找一个收养家庭。但是弟弟并不乐意,自己打电话告诉对方他有暴力倾向,这时姑妈也过来了,说“长姐如母,你现在的任务是把你弟弟抚养长大”。然后姐姐就各种不乐意,反抗……中间的故事情节有点拖沓,以至于让我看到一半想弃剧,最终的结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他,同时也放弃了找收养家庭,带着他一起奔跑在阳光里。哦,对,补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讨厌弟弟,是因为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学后父母偷偷生的,小时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政策不允许,所以让姐姐装残疾好办准生证,但是在街道上门检查时,姐姐刚好穿着裙子在屋子里跳舞,为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间还有其他的几个情节讲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怎么说?我感觉剧情过于浮夸,为了表现姐姐的深情而过渡剧情,首先是父母双亡,作为姐姐的姑妈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但是其他的舅舅们就只顾打牌,甚至丝毫看不出一点悲伤,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都不是这样,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会不悲伤吗?纵使再有隔阂也不至于一滴泪都没有,兄弟也漠不关心的。

  再说说姐姐和弟弟之间,因为考研,为了梦想就不管自己的亲弟弟,毕竟那是自己的血脉相连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这样,她比我大五岁,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才出生,那时候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炒鸡蛋饭,总会给我留一大半碗,在刘集上初中,每个周末回来了都会给我带几个小笼包,毕业了在武镇学纺织,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也会给我带好吃的。后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个周六回来总会和她打半小时的电话,关心我的学习,聊聊她的工作什么的。总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关心着我,我相信,纵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肯定也会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体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想表现姐姐的伟大、无私,但是过于夸张,不过想看的小伙伴还是可以去看看,电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子枫妹妹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8

  我,老女拳了,续《送我上青云》之后这次也立马冲了《我的姐姐》,以下仅个人观点,杠就是你说的都对。

  这篇影评我写的很晚很晚,就是因为看完就知道这部影片必然有很大争议,而喜欢看影评的胖友们肯定已经看到了很多两极分化的影评,夸的夸上天,笋的笋下地。如果能引起争议,就证明电影抛出的现实问题已经得到了注意,从某种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这就是一种成功。

  而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结局显然是败笔。不是因为结局不符合多数女性期待,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虽然讨论的是现实问题,但有很多情节和镜头都充满了理想主义文艺作品的架空和抽离感。而影片结局用鲜明的色调反差营造了一种幻境感,暗示观众这是一个所谓的开放式结局,但这个幻境的内容却是姐姐选择了弟弟——即女性无法摆脱宿命,无比的现实主义,仿佛前面的一个多小时只是一位受尽压迫的女性为了心里治愈而做的美梦。

  说几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和许多影视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文学性,说白了就是跳脱出现实的道德束缚,也不理睬社会环境的枷锁,将人的某种渴望以无比极端的形式展现,从而引起处处受限,压抑内心渴望的,普通人的心底共鸣。

  《我的姐姐》人物塑造是很理想化的,姐姐对待社会和家庭压迫时的反应处处踩着女性爽点。有一个姐姐一边切排骨一边反驳姑妈让她抚养弟弟的镜头,姐姐一刀刀把排骨剁碎,就像是愤怒的切断自己与这个家庭的血肉联结,没有任何犹豫。

  姑妈作为上一代姐姐,实际上也有着并不弱的女性意识,例如经典的俄罗斯套娃镜头,姑妈并没有忘怀自己为了家庭而完全牺牲掉的自我,她甚至还记得几十年前学的俄语。也正是因为如此,姑妈才能够共情女主。姑妈的这个人设也是非常理想化的,在我生活的现实当中,周围能够觉醒女性意识的上一辈少之又少,很多人即便受过教育,也只是麻木的接受现实并且将其合理化,仿佛自己的牺牲根本不是牺牲,甚至将自己的牺牲度上了一层伟大母性的金;度上了一层通情达理贤惠懂事的银。不知道是不是自我欺骗的能力太强,她们对于别人看来的“牺牲”非常骄傲而快乐,并以之教唆下一代女性。

  最后是弟弟,前期极其普通,中期发力一举变神童。通情达理会对诗(煮豆燃豆萁,不要太着急),温柔体贴倒热水(发现姐姐生理期给姐姐泡红糖水),心思缜密不拆穿(能敏锐察觉姐姐不是去上厕所而是想丢掉他,还不戳穿姐姐的谎言),自立更生找领养(凭借一己之力自己送养自己),谁看了不说一句神童牛逼。这样无比理想化的人设,让后期所有的情绪爆发都变得合理,甚至于让我都原谅了姐姐与家庭的和解的剧情,因为在这样的人设之下,和解的剧情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正能量的,符合社会主旋律的结果。

  然而,结局的矛盾在于姐姐这个处处踩着女性爽点的角色,应该走理想化的道路,即就算哭瞎了眼也还是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或者用尽手段让领养家庭同意探视弟弟。

  而为什么与家庭和解就理想化而结局选择弟弟就过于现实呢,因为现实就是人可以很容易一辈子堵着一口气不与家庭和解,尤其是需要和解的最重要的两人(父母)都已经死了;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压力,却很难不选择弟弟,人活在社会里,大家庭的其他人又还在,不养弟弟,就等于要受一辈子非议。此外,在这样不平等的社会里,真正能够靠着自己闯出一片天地而脱离原生大家庭的女性又有多少呢?所以选择弟弟是很现实的结果,而与家庭和解却很理想化。

  综上,我觉得结局降低了整部电影的美感,前期的理想主义和结局的血腥现实对比之强烈让我甚至不得不猜测可能是主创团队想搞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大对比,造成一种冲击感的同时还能引发舆论。

  看完影片之后我获得了一种荒诞的合理感,对,就像我描述的这样矛盾而不可思议。同时我也再一次的,再一次的感叹一部电影也能踩碎女性独立的美梦。

  我一直觉得普通女性很难改变命运,所以我们才聚集起来渴望改变社会环境。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女性,对那些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命运的女性,我非常的尊敬并且向往,也永远把成为那样子的人作为信条,为之努力。希望有一天,女权像人权一样理所应当。

  最后,不管是牺牲了的女性,还是独立发光了的女性,总之女性,你们都是坚强又可爱的人。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9

  很遗憾,又是不会开头的一篇文章。

  更遗憾的是,这部电影让我有了前后割裂,结局只求圆满,不求自洽的感觉。

  电影讲的故事挺简单的,就是一个20左右的姑娘,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所以在事实上早已脱离了家庭,自己养活自己并且正在准备离开这个城市。但天灾难料,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父母的生命,留下了一个没见过几面的亲弟弟。她准备将弟弟送养,被姑妈和舅舅为代表的一系列七大姑八大姨阻拦。在等待送养的过程里,她和弟弟产生了很多矛盾但也产生了感情,在最后关头放弃了送养。这个大故事的支线是这个姑娘和谈了五年的男朋友分手的事情。

  由于我上面讲得挺简单的,可能不能体现电影真正的割裂感,此处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去电影院亲身看一下,就演员来讲还是值得一看的,不想太多也是可以被推动感情的。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女性为何无法真正理解女性,或者说,不同代际女性之间思想的隔阂和不可调和;第二个问题是在爱情和婚姻里“合适”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其实看电影的中途我还哭了几次,虽然不是在导演设置的泪点的位置(我有点儿像被气哭了哈哈哈)。电影里塑造了一个姑妈的形象,像极了我在生活里见过的某些老一辈的女性,非常“善良”,非常注重血缘亲情,这里的亲情包括但不限于直系亲属。这个角色毋庸置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人”,但是,她的好是只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讨论的我认为。或者说,她的好,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她和剧里的姐姐塑造的其实挺真实的,就像现在很容易见到的两代女性。老一辈的姑妈被重男轻女的思想所禁锢,从小接受到的看到的都是以家里的男性为重,男性是可以传承家里的香火的,所以要把好的机会让给自己的弟弟,即便自己是较为优秀的那一个。小一辈的姐姐像极了现在的我们,活在一个实际上还是男权为重的社会,但并不接受重男轻女的观点,一直在努力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和逃脱类似思想的桎梏。

  这两个代际的女性之间必定是存在一条沟壑的,我想我完全无法否认,甚至进一步说,我和我自己这代的某些女性之间也是存在这样的沟壑的,只不过这里是用两个代际去代表了两种碰撞的观点。

  电影里姐姐说过这样一句台词,是问她舅舅的:“当儿子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好啊?”这句话我想我是可以共情的,虽然我自己的家庭是一个氛围很好的环境,但身为女孩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被“性别冒犯”的环节。就拿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来说,很多女孩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不需要太优秀,太优秀不好找老公”或“你以后能嫁个好人家就行啦”。在这样的语义环境里,仿佛女孩最后的归宿就是家庭,学业或者事业的过于优秀反而是相亲履历上的一条扣分选项。不过很可笑的是,未婚或者已婚未育又会成为职场履历上的一条扣分选项。十分有趣不是吗?

  性别红利这个命题已经很陈旧了,我也不打算再去讨论了,只是呢,我希望女性能够多理解女性一点,放在电影的框架里就是,这个姑妈不要强迫侄女去抚养那个小男孩。这个孩子并不是姐姐的责任和义务,望周知。姑妈这个角色挺撕裂的,她其实饱受重男轻女的苦,她自己其实内心深处也对过去的一些事情耿耿于怀,但是在她痛苦的同时她又把这份痛苦转移给了自己的侄女。我是想不通这个问题的,我不懂她为什么明明知道这是一条痛苦的路,却还是非要让姐姐走这条路。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可能有人会用亲情去解释,但这个姐姐和原生家庭的亲情本身就像一丝细烟,根本抓不住。毕竟电影一开头警察就问姐姐和遇难者是什么关系,因为在她父母的手机里,没有她一张照片,车上的照片也是爸爸妈妈和弟弟,姐姐这个人仿佛就在这个家庭里不存在一样。总结一下,姑妈的这种行为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真实写照。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合适”在爱情和婚姻里的重要性。前半部电影到时候其实我已经在想了,姐姐和她男朋友怎么能做到谈五年的,他们连对未来的规划都不一样,而且很明显能看出男朋友家里的观念和这个姐姐是完全不一样的。姐姐去男朋友家吃饭那场戏,我真是隔着屏幕都感到了尴尬和窒息感。男朋友的妈妈一直在构想姐姐和自家儿子能尽快结婚生孩子的美好未来,姐姐却在想着要考研去北京,彻底离开这座城市。又是类似的代际之间的冲突。电影里是条支线,没怎么展开,但在现实里也不是找不到对应。

  我这个年纪去说婚姻是有些无力的,因为直至目前,我甚至还没解锁怎样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这个话题。但是,没吃过猪肉,我见过猪跑啊:)

  能使爱情和婚姻维持下去别的激情什么的不谈,合适肯定是有一席之地的。这种合适可能不为旁人所知,但这两个人必然能磨合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不同的合适的细节我不知道,但我想,总归三观和未来规划这种大方向是得一样的。大胆地推测了一下,合适大概是一种相似且互补的状态。观念相似,性格互补,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我猜的,理论大师上线)。

  又说了快两千字,差不多该结尾了,但我还想另外吐槽一下电影的结尾。结尾真的就是“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姐姐放弃了送养,和弟弟开心地生活在了一起。但我真的很想问和最后弟弟问的那个问题一样的问题:”姐姐,我们去哪儿?“真的,去哪儿?且不去吐槽弟弟在电影里突然变懂事这件事,就单纯讨论这个现实问题,姐弟俩的未来在哪里?我真的不是很能看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上周的热搜,姐姐因为要负担弟弟妹妹的生活压力过大轻生未果。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世间,真正的生活是没有馅饼会从天而降的。从天而降的只会是一个又一个需要努力攀过的峰和迈过的坎。残忍但真实。

  一个对小细节的吐槽结束这篇观后感吧,演员表如果不是用“姐姐“”弟弟“这样羁绊性的词而是用他们的名字去表达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的话,我想我会更喜欢。

  希望我永远不会有讴歌某个姐姐特别伟大的一天,而是看到每一个姐姐都能独立快乐地在阳光下开怀大笑。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0

  电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锁定清明假期票房冠军的同时,打破包括中国影史清明档剧情片票房纪录在内的7项影史纪录。

  作为一种陈旧的文化枷锁,重男轻女不仅让姐姐们在家庭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也让姐姐们承受着更多的负担和压力。在一些父母的脑海中,存在着一种代价论:儿子能够完成血脉延续的任务,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让儿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牺牲都是必要的。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种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家里重男轻女,姐姐从小受尽委屈。为了帮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资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装残疾人;为了让姐姐早点毕业结婚养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向往北京、向往读研的姐姐,憧憬着逃脱文化枷锁的束缚、展翅飞翔的美好图景;然而,父母车祸双亡,相差20岁的年幼弟弟需要抚养,让她面临着艰难抉择。

  究竟是燃烧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仅承受着原生家庭遗留的伤害与痛苦,也面临着世俗的眼光、亲属的施压。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姐姐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并不认同,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经在她脑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过戏剧冲突的方式,呈现了急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大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20%的网友表示,如果相亲对方不是独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时,会毫不犹豫拒绝。不论是有弟弟相亲被拒,还是现实版樊胜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导致资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够均衡;重男轻女不仅导致姐姐们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心,也可能导致弟弟们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钙。

  究竟是成全自己,还是长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尾;不论做哪种选择,都会有得有失,有的选择即使现在不后悔,将来或许也会后悔,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选择题。在现实生活中,难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即使是姐姐带着弟弟去北京读研,也会面临着经济压力、无人照看、入托入学等现实困难。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击中了现实痛感,也在于它带给我们的讨论和反思亲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缘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动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打破文化枷锁去实现平等,姐姐和弟弟才会生活得更好。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姐姐和弟弟同样需要爱的救赎。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1

  独自一个人在清明节的晚上看了这场电影《我的姐姐》。挺沉重,想写点什么,可无处落笔。首先感觉到这家庭挺奇葩,重男轻女,但这种家庭何尝又不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尤其是经过计划生育碾压一轮后又放开的社会背景之下,这种年龄差的姐弟还真是不少。而许多父母天性的对弱小的溺爱又往往忽略对老大的关注,造成诸多老大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赶上极端的不幸,这种在自我与亲情之间的纠结真心让当事人背负太多枷锁。电影没有一个定论,或分或聚,无论选择哪个,无所谓对错,都会有苦与乐。诚如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配角的存在才会让主角烙印上更丰富的人生表现。

  当一切都成为社会现象时,感触再多,也就想这篇文章一样不知所指,因为人生是各自的人生。

  不知所云,又懒得删除,权当纪念一下曾经在这清明节看了这么一场电影。电影放映回家,灯火阑珊,往年十字路口烧纸祭祖的灰烬不复存在,文明清洁了环境,但又好像遗失了什么......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2

  昨天晚上我把《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给看完了,看完后,我去微博和豆瓣写了一下自己的小感想,忽然觉得张子枫虽然年龄还小可是演起角色来,真的是很像的,整部电影都很温暖也有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看起来也蛮轻松,里面的四川话很有味道,成都口音听起来很干逸,也很巴适。

  最近我看的电影有点多,像前久我看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还有《温暖的抱抱》,还有《我不是药神》,这些电影我看后,哭得最稀里哗啦的还是《送你一朵小红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看完《我的姐姐》后,我居然没有哭,可我在家里也是姐姐啊!没有像女主那样感同深受,只是我心里不管任何时候,作为姐姐我都喜欢爱戴着我的弟弟和妹妹。

  这里面真的和家庭环境和自己的父母有关。

  《我的姐姐》剧情并不复杂:父母为了得到一个儿子,逼迫女儿扮演残障。在高龄终于生下一子之后,又修改女儿的高考志愿,从北京某医学院临床专业改为本地某医学院护理专业,让女儿从医生变成了护士,这样女儿离家近,可以早点工作赚钱。于是,女儿从大学开始就和家庭决裂,独自生活。毕业之后进入医院,心心念念准备去北京读研究生,重圆医生梦。就在这个时候,父母突然遭遇车祸,留下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幼弟......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任何试图把它变为单一选择的尝试,都会引起很大的纷争。而且,现在网上的评论已经如此。觉得姐姐就应该去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不应该为父母背负起赡养照顾幼弟的责任,这是父母的事情,和姐姐无关———。可是最终姐姐还是被弟弟所温暖化了。

  而且,姐姐是一个好强的人,她代表着现在新女性对待生活的独立和坚强,即使家里的人各种给她理由叫她收养弟弟,她都觉得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姐姐就想逃离那个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束缚,为了自己,就想活出自己不好吗?

  当然了,里面姐姐的姑妈代表着老一代女性的代表,她总是为家里付出所有,放弃了爱好和梦想,一直默默为家里着想,这也让我想起了现在我的婆婆,她年轻时候也给自己的弟弟带娃儿,各种照顾着弟娃家的儿子,亲力亲为各种看待着,直到我的那个弟弟高中毕业后才没有让我妈带着,我经常听我妈给我讲她原来带娃儿的辛苦和辛劳忽然觉得电影里面的姑妈是好人也是能干又富有爱心的人,就像我的婆婆一样,各种为家里付出,这或许就是旧社会里面女性任劳任怨勤劳的表现。

  昨天晚上,我在微博中这样说,大半夜的居然我把这部电影《我的姐姐》看完了,发觉全部剧情没有多少感人的片段,我反而觉得小朋友的演技太好了,也有点浮夸懂事得要命要是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的父母被车撞死后,家里的儿女没有人帮忙,姐姐不一定会养自己的弟弟,电影里面感觉反而是弟弟给予了姐姐更多的温暖和包容,还有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设定的,路上充满各种欢笑和坎坷。每个家庭里面也都有每个家庭的‘人生’,希望过好当下,珍惜身边的亲人!我也是一个姐姐,我希望我下面的弟弟妹妹,都要幸福开心,身体健康!

  作为姐姐前久很多人说看到这部电影都想哭,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哭了是为姑妈哭呢?还是为姐姐哭还是为弟弟安子恒而哭,而我一个都没有哭,反而觉得电影里面的很多场景,我为姐姐的选择所感到开心和支持,她有理由不愿意接受家里人对她的看待。

  像电影里面,姐姐的舅舅是一个现代男人的各种代表喜欢打麻将,没有顾及家庭和孩子,当自己的女儿出嫁后都没有去参加她的婚礼,后来,舅舅也说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和好男人,

  说真的,我的观后感感受就是,一直想看,终于看了……

  剧中的情节很真实,就好像发生在真实生活里的事一样,里面的弟弟和姐姐都很可爱,姑妈是个好人,舅舅的本性也很善良。虽然里面有很难的时候,也有让人很难过的情节,但是也有很多温情的瞬间……

  里面的弟弟太可爱了,姐姐很执拗,但也有着自己的责任心,两个人之间的情节很戳心。

  子枫的演技真的很真诚!里面的演员都演得好好!

  弟弟每叫一声姐姐,都好心疼好心疼呀

  因为自己也是姐姐,所以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了很多,也很心疼里面的姐姐

  最后电影里的推广曲,一开始听源儿哥唱得时候没有多大感受,只是觉得很好听。看完电影,觉得歌词就是讲的电影里的故事

  电影里有一首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这首歌安排得很用心,也以此期待我们更好的明天和未来!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3

  刚刚看了电影《我的姐姐》,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幸亏去的时候带了纸巾,回来的路上还在流泪。本部电影讲诉了一个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姐姐安然,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抚养年幼的弟弟,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一种很压抑、灰暗的感觉。父母的车祸;没有安然在的三个人合影;弟弟的抚养权争吵;没有能力劝阻的孕妇;姑妈没有完成的梦想,都给人或多或少的压抑感。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为了生弟弟,让安然装成瘸子,才顺利办出来二胎准生证,这是安然心里无法释怀的阴影,也是安然一直不喜欢弟弟的原因。

  电影对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安然去姑妈家,姑妈给她用勺子挖了西瓜瓤,姑妈是疼爱她的,但姑妈家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就像是那个没有底座的娃娃。姑妈是善良慈爱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她从小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一直为家默默奉献着,年轻时她考上心仪的大学,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上中专的弟弟。“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因为她是姐姐,她的一生都要给弟弟让路。无法改变命运,她也坦然接受。在她拿着俄罗斯套娃,最后说出的俄语是“我爱你”,我的心被刺疼了,即使生活过的再糟糕,她也没有忘了心中有爱。其实,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了家庭和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她看着安然,又仿佛看到以前的自己,心疼而又无奈。她知道安然也有梦想,她拿起套娃“套娃也不是一定要套在一起啊。”是啊,不是每个安排你就要去执行,你可以去选择抗拒的。最后,她不再坚持要安然抚养弟弟,选择支持安然去追寻,她未曾追寻过的人生。

  小演员弟弟的表演也非常棒,他那么小,还在上幼儿园,父母的突然离世,把他从一个受宠的小王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不受姐姐待见的拖油瓶。从开始的对姐姐“吐口水”,搞破坏的小霸王,慢慢的,他开始离不开姐姐。姐姐对他说:“我的人生可不止你一个人啊,”弟弟说:“可我只有你啊。”一句话让观影的我泪奔。一个小孩子的眼里失去了父母,姐姐就是他唯一的亲人!

  到最后他为了姐姐能顺利去北京读研,他偷偷的给领养他的人家打通电话,并表示“我想和你们过”。他为了姐姐能安心的离开,甚至把姐姐推倒“你走,我不要你啦。”弟弟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他们彼此成全着对方。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止不住的留,多懂事的弟弟啊,可怜的弟弟为了不耽误姐姐的前程,把唯一的亲人也推开了。

  在安然去父母墓地告别的时候,说道“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常常会梦到妈妈的,带花椒的肉包子”。其实安然一直努力的学习,她想脱离不如意的工作。坚强的活着,就想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让他们说一句“这个女儿还不错”。最后安然也释然了,小时候父母亲也是爱她的,这一刻她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

  安然去北京之前去看了弟弟,领养的家庭拿出一份协议,说:“你签字吧,以后尽量不要再见他啦!”安然拿笔的手,迟迟落不下来,她的眼泪夺眶而出,签下名字,就代表着和弟弟永远不再相见。她的心突然间好疼,她看到弟弟在窗外复杂的眼神,终于下定了决心,她拉起弟弟飞快地跑了出去。

  电影的最后,在雨里姐弟两个人狂笑着奔跑,整部影片也变得鲜活起来,我压抑的心也有了些许轻松,随着他们边笑边哭。弟弟扑倒姐姐怀里,嘴里喊着“姐姐,姐姐”,安然泪流满面!她大声地哭着,我想她应该是庆幸没把弟弟送走吧!

  电影的结尾导演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让我们自行想象安然是否接受了弟弟,是继续抚养他,还是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选选后者,我想我们也不该指责她,毕竟对于弟弟的抚养她没有责任,而且安然也给弟弟找到了一个好人家,并留下了一笔属于弟弟的财产。但我更愿意相信姐弟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前方的路充满坎坷,但他们走的义无反顾,因为亲情血缘更重要!

【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33篇)】相关文章:

《我的姐姐》经典台词11-15

我的1919观后感12-06

《我是证人》观后感12-01

知心姐姐作文11-01

小小的我的观后感11-29

我的野蛮女友观后感12-07

我是接班人观后感12-03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12-02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4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