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21 18:16:36
  • 相关推荐
《火烧云》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火烧云》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火烧云》教学反思1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这一自然景物的绚丽多彩。用词准确,描述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因此,了解课文怎样描述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文的较好结合。

  直观教具照片,增强了阅读兴趣,从看照片感受课文资料,理解词句,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培养了阅读潜力。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与教师主角的转换。

  语文的.阅读教学有四大任务: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积累语言、练习表达。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从整体上升到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透过“两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从整体感知,输理文章思路;透过小组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自主精神;透过品词品句、“看谁说的颜色多”的小比赛来积累语言;透过句型练习和拓展想象发展口头表达潜力。最后,回归整体,用一词去概括火烧云的特点,并设计“当小配音员“一环进行巩固。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光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光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火烧云》教学反思2

  在准备《火烧云》一课教学时,我想,为什么不利用一下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于是,我提前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位同学课前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至第七片自然段,并根据文中资料加以联想一车幅火烧云变化中的图形,以备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第二天,学生们都带着自我的画兴高采烈地坐在座位上,等待展示自我作品快乐时刻的到来。

  我开篇先在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让学生从表象识别霞光和火烧云,这样有了鲜明的图像,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再丰富学生表象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夸张、连接,使学生建立大胆想象的心向和态度。

  之后,在学生能读课文后,我又板书:“出现→样貌→变化→消失”这一行字。然后我开始让学生们拿出自我画的火烧云,从中挑选出几幅画得较逼真可爱的“火烧云”上讲台展示,再找个别学生按照课文中作者描绘火烧云的方法来讲一讲这几幅画的资料。这样不仅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表现欲,使他们活跃起来,而且加强了他们的口头表达潜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必须的目的,同时透过学生的言语表达潜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和精确。我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适时给出“附加题目”。我要求他们抛开图画,再按照“出现→样貌→变化→消失”──火烧云发展的这一顺序,加以丰富的想象,用其它动物或植物来形容火烧云的形状。随着学生同桌间的小声而激烈的讨论,形象的描述开始了。

  学生们有的说像抓鸡的老鹰、像下山的'猛虎、恕吼的雄狮,有的说像游动的火龙、像啼鸣的公鸡、像飞舞的火凤凰,还有的说像龟背竹、像月季花、像一片红叶……学生们一个个争着举手,抢着要说,情绪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到达高潮。

  且不论学生的比喻是否恰当、学生的语言是否精美,但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高涨,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透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思考,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滞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火烧云》教学反思3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写景文章。她全文以火烧云的出现到褪去为时间轴,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里,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我们对呼兰河美景产生无限的遐想,让读者感受到景美和文字美的.完美结合,作者用准确而优美的文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盛景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我预设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全文大意,主要采用带着问题自由读文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共同研习本课生字词,授课方式采用集中识字教育,此处,需提及区里专家指导统编教材下,应尽可能采用随文识字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学字词不离语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意思,避免死记硬背。从而进行有意义学习。我尝试过一段时间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语文识字教育,我发现,实在太费时间,我需要很多的做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教师“讲过头”了,或者学生活动时间超时等情景。使得本是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要用两课时才能完成。

  在第一课时中我结合课后习题设计小组讨论问题:作者笔下的火烧云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在小组内表达自我的观点,并听取同伴的观点,最终整合组内成员信息,每组推荐一人汇报,大多数小组能抓住关键词,进行简单的概括。比如学霸组朱桢毅同学汇报说:教师,我们组在第三自然段找到了“变化极多”一词,我们认为这是火烧云的一个特点,并且我们还具体找到了它的变化~是颜色变化和样貌(教师给出引导用“形状”更恰当)变化~就这样每个小组都能或多或少的说上一些资料,加上教师有意识的梳理,全文大意就很好掌握了,在这个环节,我改变策略~有原先的教师教给孩子,到孩子们生成性主动建构学习。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没有留时间给孩子能书写生字词。

《火烧云》教学反思4

  《火烧云》这篇课文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在问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叫火烧云,大部分孩子都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并抓住一个“烧”字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和气势。对火烧云的颜色描写的一段处理的.比较详细,并让学生模仿问中描写颜色词语的构词方式来想象一下“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都有哪写,学生能够说出很多。这些都是我比较满意的。

  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都是描写火烧云形态的变化,写作方法大同小异,于是我抓住第四自然段详细的讲了一下,五、六自然段只是几句话带过就匆匆结束了。其实课文就是最好的例文,如果这时让学生再发挥想象,现象火烧云还有什么形状和变化,进行口云训练或者小练笔训练就更好了。

《火烧云》教学反思5

  《火烧云》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始上课的时候,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学生不太了解的火烧云,这样有了鲜明的图像,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部分中,引出关于火烧云的“变化”这一主要特点: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在教学火烧的形状时,我采用了由老师来提问,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的方法。问题内容是:“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这为后面的拓展训练作了铺垫。 课文第1小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在教学中,重视对词语的积累反馈,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词语的积累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识记,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词语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在训练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你能帮作者把这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出来吗?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读出颜色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

  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色后,又及时的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并且要求像课文那样,分三种形式来说(金灿灿,半灰半百合色,梨黄)。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通过学生的练写和交流。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最后,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四、抓住一个“读”字,在读中锤炼语言美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在教学中也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天气原因,也可能是开始的教学并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这同样也让我明白,开始的设计有些脱离学生的实际,而且,我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当时我的教学速度稍快。有点走过场的性质。

《火烧云》教学反思6

  总结本课的得失,我认为成功之处如下:

  1.注重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为了让学生能理解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多、之快,并体会其中的趣味,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一下,当你看到在草原上奔跑的骏马出现在天空,你有何感受?” “这匹马啊,非常乖巧,跪着的等你骑上它的背,你会怎么样? “可就在这时马变模糊了,你会感到怎么样?” “好,那你能读出这种先是很惊奇、喜悦,然后有很惋惜的心情吗?”再用同样的方法读“像狗”“像狮子”的段落,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多、之快。

  此外采取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在讲解火烧云形状变化时,引读:“一会天空出现了——”学生接读:“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什么样的——” “马是跪着的,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怎么变化的——”“马变大了,马脖子伸长了,马尾巴可不见了……”用同样的合作读的方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学生同桌互相提问读,“天空出现了——”“狗(狮子)是什么样的——”“狗(狮子)是怎么变化的——”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读就可以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效果非常好。

  2.注重指导学生对词汇的积累。讲解火烧云的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让学生通过如下句式“( )就是像( )的'( )色”理解词义,再让学生说一说类似的词语,师生共同总结出“苹果绿”“柠檬黄”“西瓜红”“草绿”等,同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火烧云的颜色,学生想出很多,诸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缤纷”……要求学生平时注重对词语的积累。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解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时,三个段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写天空出现了什么,接着讲它是什么样的,最后讲它是怎么变化的?在第一部分讲解之后,及时总结方法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两部分。

  4、课堂上设计了小练笔环节,总结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三个自然段的写法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又怎么变化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的内容充满童趣,如:“天空出现了一只长耳朵的小白兔。

《火烧云》教学反思7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作者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1.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朗读全文的程度。

  2.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然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最后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3.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

  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火烧云》教学反思8

  1、“葡萄灰”的形式讲颜色

  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

  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梨黄。

  学生都能说,而且争着说。当然,也有说错的,如:白茫茫、灰蒙蒙等,从词的结构来说是对的,但跟火烧云的实际景色不符。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方式新颖,要求具体。

  2、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的某种变化

  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

  五颜六色、变幻莫测。

  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教学思路显得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此时的迁移教学,学生都很感兴趣,发言踊跃,效果是不错的。经过筛选,我安排了一项片断说话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说火烧云的形状。这个练习,仿中有创,学生经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因而学生情绪高涨,争相发言。

《火烧云》教学反思9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 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二)、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很少有学生留心去观察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火烧云的相关知识知道的较少,因此引入课外资源很有必要。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火烧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视频录象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进行播放,让学生对火烧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课后可以搜集火烧云的形成原因。

《火烧云》教学反思10

  在《火烧云》的教学过程中,我站在教师的立场,理应引导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产生了各种教学设想,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能造成思维活跃,情绪欢快的课堂气氛。为这一教学,我在课堂中安排了四项词语练习。

  一、用“烧”和用“红”进行比较

  我问:“天空的云从西边一向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呢?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毛煜民说:“句中也有‘红通通’一词,用了‘红’字就重复了。”周逸伦说:“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郑甜又说:“用了‘烧’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应。”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潜力。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要营造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其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难易适度,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里我提出了用“烧”和“红”比较的.问题,在课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二、说说火烧云的其他名称

  我提出:“火烧云还有其他名称吗?”这一问题一出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抢着说:“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红霞。”

  这也是词语的训练,这一设计是我让学生加深对“霞”、“朝”、“晚”等字字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三、用仿“红通通”的形式讲颜色

  我问学生:“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你们能试着说这些颜色吗?”同学们有的说“红通通”、“金灿灿”,也有的说“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还有的说“白茫茫”、“灰蒙蒙”等,当学生说到“白茫茫”、“灰蒙蒙”两词时,我告诉学生,这两个词从词的结构来说是对的,但跟火烧云的实际不相符。

  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要求具体,方式新颖。

  四、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的某种变化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吗?”这一问后,陈姝颖同学答道:“五颜六色、变化莫测。”这时我继续追问:“你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吗?”苏周楠回答:“千姿百态、瞬间万变。”

  就这样,我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这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这些练习,学生却很感兴趣,发言兴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还在课文结束后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说火烧云的形状,这项练习,仿中有创。学生经过必须的努力,即可完成,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因而学生情绪高涨,争相发言。

《火烧云》教学反思11

  一、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关要求,结合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感受火烧云的奇异景色。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突出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词语。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感受火烧云的奇丽景色。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突出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始时,先播放了一段火烧云课文情境朗读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在之后所有教学环节均有大量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火烧云的奇丽景色。

  三、学习探究,读中感悟,突破教学重点。

  出示学习探究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捕捉关键词句,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感悟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

  学习探究:

  1.作者抓住了火烧云哪两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

  2.课文中哪些词句分别突出了这两方面的特点?用横线划出来。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注重关键词句的归纳引导,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多的特点,感受火烧云的瑰丽无比和变化多端,突破教学重点。

  四、注重学生词语积累和运用。

  教学颜色环节,让学生找一找词语的规律,说一说相同类型的词语,并用在新的段落。

  我的发现:

  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我会说: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一会儿 。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

  五、关注写作方法的指导,突破难点。

  学习探究问题的设计,突出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学习结束时又强调了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描写,突出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写作方法:从不同方面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

  六、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形状特点时,先让学生观察马、狗、狮子的图片,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大胆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到的火烧云的.形状,再写一写。教师针对想象力较差的学生,出示四幅图片,引导观察、想象,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有人说,教学从来没有完美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中,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不断改进。

  一、指导朗读不到位。因担心时间,第三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较少,学生朗读展示少,大家评价,然后集体朗读,这样没有发现朗读中更多的问题。忽视了排比句的朗读指导。

  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由于第一次录课,有些紧张,思想和行动放不开。教师经验不足,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没有调动好学习气氛。

  三、教学颜色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形状环节教学有些仓促。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教学设计再精细,课堂教学不确定性太大,教师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看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无止境,教也是无止境,今后我要加强学习,多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总结经验,让每一堂课更加完美!

《火烧云》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象,让人读后有一种心旷神怡、意犹未尽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看到火烧云的喜悦心情。课文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快,层次多;第二层,写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极多。第二层的结构非常明显,重点抓住“马”、“狗”、“狮子”三种的动物的形状来描写说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极块。但作者的写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写“马”主要写马的忠实——“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待着有人骑到它背上”与马形状的.动态变化;写“狗”主要写它的的凶猛;写“狮子”主要写它的“镇静与威武”。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红和“烧着”了整个天空后颜色之“变”:采取不同方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火烧云》教学反思13

  《弹琴姑娘》一文表现出弹琴姑娘有着“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课文则是通过“我”不论是清早还是夜晚,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能听到美妙的琴声来表现弹琴姑娘有着“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沥淅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细细阅读这优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现出春雨正在淅沥淅沥地下着,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琴声与这春雨融为一体,不由得让人陶醉其中……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欣赏这美妙的琴声这余,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弹出如此琴声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人的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精神。这便是文章的思想内涵所在,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火烧云》教学反思14

  《火烧云》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的时间顺序,以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为重点,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变化多端的晚霞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奇特景观,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作为我的见面课,我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要求针对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然后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同时我也搜集了大量有关火烧云的资料,比如相对应的火烧云颜色变化图片,课文中提到的三个形状变化的火烧云等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学为主,于是我在进入课文前就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把生字词过一遍。进入课文学习,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什么?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清晰极了。本文的重点是“火烧云变化着”这一部分。首先是颜色变化,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颜色变化的相关语句,并且能够按照课文中的颜色词,再造出更多的颜色词,配上图片,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很快就能够背诵本段。对于形状变化,我依然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分享给同学,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段,从这段你读出了什么?分析完后,要求学生融入感情读,读出形状变化的速度之快,读出那种惊喜到失落的感情。在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出示形状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课文段落。在形状变化部分鉴赏后,设置迁移,出示几幅火烧云变化图,让学生仿写课文,说说天空又出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变化着消失的……

  由于刚站上讲台不久,缺乏经验,教学不足之处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以后多注意。第一,时间把握不当。《火烧云》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设计的是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但是用了两个课时。第二,略读课文精讲,取舍不当。由于第一次上公开课,心里有点纠结,觉得这里应该讲讲,那里又应该提提,选来选去都舍不得放手,结果变成上精读课文了。第三,环节整合有待加强。教学时,有些环节连接得不够自然,其实课后反思,加上评课老师的指点,发现几个地方如果稍加整合一下,时间会节约不少,而且整个过程会连贯很多。第四,要更多的放手,不要低估自己的学生。我是刚接手这个班不久,总觉得同学基础不好,害怕学生这里答不上,那里又搞不清,加上处于与学生的磨合期,默契不足,担心在公开课上丢脸,于是不敢太放手,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可见,等着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的提升空间也很大。

《火烧云》教学反思15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这一自然景物的绚丽多彩。本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想象丰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先让学生 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合作探究,读中感悟。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我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拓展创新,发挥想象。教师播放悠扬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掌握还不够好。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火烧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火烧云》教学反思04-20

火烧云的教学反思12-03

火烧云教学反思10-24

火烧云教学反思15篇11-29

火烧云的教学反思15篇02-15

《火烧云》教学反思15篇02-17

《火烧云》教学反思(15篇)02-21

火烧云作文01-30

火烧云作文02-07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