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7 10:11:22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1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成功之处:

  1、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余,让学生做一个钟面,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为做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小明的一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学生自己做的钟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3、在教学中,让学生边拨边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述表达能力。然后利用实物钟,拨动实物钟,让学生感知时针走的方向,提出“顺时针方向”这一专有术语。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表述方法重新描述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5、最后在课件上呈现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这个表为模板为自己的一天也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从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起到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拨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或半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而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再得以提高和规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多专研教材,把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再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并且对于钟面这种学具的新鲜感强,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部分学生不能达到有效训练或表达不规范。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例如:让学生先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而且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

  有真正地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随意拨动模具钟面。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小组合作时,老师应参与其中,深入学生的探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向,并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不简洁。带有很多口语,如“啊,好了,恩……”。对学生的鼓励评价还是不够,完全靠钟面这个学具来激发学习兴趣,忽视了鼓励评价的作用。例如:教学中在学生回答完后,可以对学生说点鼓励的言语,“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回答很完整”“你回答的很好,如果能再大声点,就更好了。”等具体的鼓励评价性语言。又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性的对比,通过对比来激励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中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2

  一、科学确立并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立了如下目标:

  1、使学生结合经验认识钟表,会读钟面的整时刻、半时刻;探索整时、半时指针规律,学会记时的两种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与课件资源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探索、思考、发现、总结整时、半时的指针规律,比较熟练认识整时刻、半时刻。

  3、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明的一天”这一内容为载体,实现了目标的落实。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对钟表的了解(1~12 12个数字,分针与时针)、引导他们探索整时和半时钟面上的指针规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精确化,来认识钟表。并鼓励他们动手在准备好的钟面上按顺时针方向拨出指定的整时和半时。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了钟表的图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用课件出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钟表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有很多数学知识)这一过渡,激发了学生探索有关钟表知识。

  四、在本节课上,我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有点不到位。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当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声愈来愈高的背景下,科学解读教材和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3

  上完了《认识钟表》这堂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以 “谜语”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谜语的“一匹马儿三条腿”,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其特点。

  2、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能正确认读时间的只有4人,其余的均不知道从哪入手看,因此在“小明的'一天”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每出示一个钟面,都让学生说 “从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意图:说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再读出时间,然后将6个钟面上的时间进行分类,引入“整时”和“半时”。

  从教学效果看:

  1、可喜之处:所有同学都知道了要认读时间,就要先正确说出时针和方针的位置,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

  2、改进之处:在对6个钟面进行分类后,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明白“整时”和“半时”时针和方针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半时”,更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针超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3、对于课堂小结部分处理得过于粗糙,只让学生说了说,没有做出总结,小结部分可以让学生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4

  《小明的一天》一课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的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猜谜语,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促进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时针、分针和秒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钟表,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短而粗的是时针,细而长的是分针。并演示分针走一圈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1格,并让学生跟着时针和分针的行走说说是几时。学生学习的热情高。

  3、加强动手操作,培养能力。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在教学中,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说说他是怎能样认时间的。由于学生活动用拨时间所花的时间多,说整时、半时的时针分针分别指向数字几说的就少了。在教学中,我对后进生的指导还是不够的。有一个后进生“12时半”说是“6时”,其他学生立刻订正说这是“12时半”我用两个学具钟,拨了“12时半”和“6时”进行了对比。却没有再问后进生明白了没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多关爱后进生地学习。提高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这样才会使学生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5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课一开始,把准备的小闹钟的时间调好,上课起立后班里十分安静,这个时候传来了小闹钟的声音!老师很惊讶的问:“什么声音,”顺着声音寻找到原来是个小闹钟。通过无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钟表有关系,用闹钟的话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学生已经习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小组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找朋友—画时针或分针。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6

  本次我选择了《小明的一天》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本堂课基本按照预设顺利讲完了,其中的满意之处如下:

  课前导入,我以带神秘会发声音的礼物的方式导入,通过听声音让学生来猜一猜,课件出现钟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

  其次让学生通过观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认识钟面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印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再次以《小明的一天》为主线,将认识钟表的教学内容有趣的贯穿起来。充分利用课件、学具、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课堂上让学生以汇报、讨论、展示、动手亲自拨时间、游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思考、自主探索、语言表达、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观察小明的一天情景图,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引导在数学课上,我们说 “时”,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练习完整的表述和运用数学语言。进而给出六个时间让学生分类,一一说出如何看出的,学生总结出认识整时及半时的方法。老师带大家做即兴练习,师拨生认,师说生拨,同桌相互拨来巩固所学知识,并新授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做以自然的衔接。最后设置了三个练习环节:看图认时间、做游戏——找朋友(找出相同时间)、观看图电子表片(会认时间,练习生活实际在哪里见过)及各种各样的钟表图, 使得本节课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不足之处:

  1、 新授时间过快,给时间分类应让学生说出每个时间分针、时间的特点。

  2、 情景图看时间到给时间分类的课件衔接不流畅。

  3、 师站的位置过于多变,使学生无中心感。

  4、 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不高。

  5、 游戏组织不是很有序。

  总之,这节课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做好教学工作 。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7

  回想起这快乐的、无拘无束的40分钟,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感慨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感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这么多,合作得这么好。数学已经成为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工具。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学才有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两个优势:

  1.情境创设得好,是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习探究。在学生交流时,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组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

  〖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 重视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关注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舞台,通过“小明的一天”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合作、去交流,去认识整时和半点。我想,这一情境会使儿童终生难忘,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在本节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在小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注意生生、师生的多项交流,集中小组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点。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实现心灵自由放飞的舞台。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8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回答的问题。本节课里,给了一个较好的回答: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充满了学习的乐趣。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个实物的时钟,让学生说说时钟有什么作用?学生争着发言,由此教师亮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怎样看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

  再看课的应用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或结束时间是在整时或半时的,并拨出时间。教师的这一安排,避免了学生机械练习,被动练习的局面。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另一个特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钟面的认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知道哪些钟面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闭门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你对钟面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观察、议论、汇报,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基础。

  学生已经习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教师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整时”时刻的认读比较容易,而“半时”时刻的认读可能会出现问题,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学生之所以对半时的认读模糊不清,关键在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为解决这一难点,在认半时之初,让学生观察转动的钟表,明确了钟表的转动方向,又为下面讨论半时刻的认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化解了本课的难点。总之,在认识“整时”、“半时”的活动中,我非常重视挖掘学生群体这个大的学习资源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围绕某一难点展开讨论,认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读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把第三幅情景图中的“8时”改为“8时半”为的是,最后通过引导观察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学会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词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对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总之,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知识的起点,灵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数学课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这堂课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课的结尾教师出示了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时间,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让学生在课外设计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9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回想起这快乐的、无拘无束的40分钟,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感慨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感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这么多,合作得这么好。数学已经成为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工具。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学才有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两个优势:

  1.情境创设得好,是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习探究。在学生交流时,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组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10

  本节课,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通过谜语引出钟表,用音乐引出漂亮的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次,抛出钟面上有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了解1----12这几个数的排列规律,认识时针和分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表达的机会。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来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整时、半时的认识。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11

  一、科学确立并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经验认识钟表,会读钟面的整时刻、半时刻;探索整时、半时指针规律,学会记时的两种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与课件资源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探索、思考、发现、

  总结

  整时、半时的指针规律,比较熟练认识整时刻、半时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明的一天”这一内容为载体,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对钟表的了解(1~12 12个数字,分针与时针)、引导他们探索整时和半时钟面上的指针规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精确化,来认识钟表。并鼓励他们动手在准备好的钟面上按顺时针方向拨出指定的整时和半时。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了钟表的谜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用课件出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钟表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有很多数学知识)这一过渡,激发了学生探索有关钟表知识的热望。体会到要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新课后,利用课件出示了练习题,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

  四、在本节课上,我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有点不到位。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习激励和多元评价的语言并灵活运用。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当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声愈来愈高的背景下,科学解读教材和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12

  小明的一天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建构较为科学的体系。

  教学伊始,先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钟表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设计时,我注意到这点,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体验、交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通过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加深了学好数学的信念,最后让学生回顾学到什么,怎样学的?有什么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提高学习能力,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课末,布置有发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加以发展,让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教材呈现了小明的一天活动时间表,目的让学生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并通过对比,发现其特点,概括出认读方法。

  实际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学前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个体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充满不同的情感期待和知识需求的学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是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真实生活,学生作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我们给予个别化关怀和知识指导(决不能让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跟着大家无奈地重复)。因此,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真实需要。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精确切入,突出教学重点,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05-31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10-07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02-28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04-09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11-03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03-05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 10篇01-14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14篇03-27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7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