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6:04:10
【精】《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

  一、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二、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家巴金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既生动描述了广东省新会县天马村一株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也表现了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和奇异。全文语言凝练,文质兼美,为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担负着本单元“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任务。

  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可以确定本课学习目标为:(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培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2)反复诵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3)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准确并试着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练习表达。

  全文分2~3课时完成,以下为导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情境以其“新”、“奇”、“美”的特点,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愉悦的情感反应。课伊始,便可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游览情境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随巴金爷爷去鸟的天堂看看。我们漫步来到小河边,跳上一只小船,向河中心移去。小船儿平静地在水面移动,船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呀划,那声音就像一支轻快而美妙的乐曲……”随着教师的描述,学生似乎看到了清澈的河水,看到了在水面缓缓移动的小船,听到了轻轻的流水声,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妙绝伦的水乡图画,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2.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这一过程是要学生自由读书。读前应提出要求,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所获。一是要认真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二是要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以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再读全文,真切感受

  教无定法、常法。本课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达了作者对“天堂”的高度认同和赞叹,可变序教学,由作者的这一感受作为切入点、突破点展开学习活动。(1)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悟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惊叹。

  4.深入研读,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本文语言生动,文字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摒弃烦琐的分析,让学生自主研读、交流,以读代讲,不仅可加强语言积累,还可让学生感悟到色彩美、韵律美和榕树的生命美。

  研读一:品味“天堂”静景。

  (1)播放CAI(秀丽的“天堂”静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

  (2)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这株榕树大得、茂盛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画上记号,做好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并以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3)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在汇报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榕树的大和茂盛,读出各自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重点点拨以下句段: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感悟枝上生根的奇特景象,理解“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着重引导体会用词的准确,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叶“绿”,感悟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将原文与“这是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南国的树是美丽的”作比较,揣摩作者发自内心的惊叹,进一步体会树美,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研读二:领悟“天堂”动景。

  (1)播放CAI课件(众鸟纷飞的热闹景象),感知“天堂”之欢。

  (2)自由读10~13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重点交流“到处都是鸟声……有的在扑翅膀”一节,感悟清晨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堂”的热闹情形,体会作者心情的愉快。

  (4)畅谈感受:众鸟纷飞,画眉鸣唱,多么热闹的景象!置身于这样一个鸟的世界,大家都被深深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5.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引导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傍晚”、“早晨”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结合自然规律来理解傍晚沉寂、早晨热闹的原因。

  (2)理解重点句。再次出示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有感情地练读,结合前文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第二个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幽静、美丽、安全,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3)默读全文并思考:“为什么这株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联系文中“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们不许人去捉它们”,体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示《来自“鸟的天堂”的信》补充阅读,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谈体会。

  6.领悟写法,习作练笔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写服务,因此设计一个小练笔很有必要。如可播放音乐风光片《江边晨景》(所摄景物可为远山、草滩、树林、过往船只、飞鸟、江边牧童、晨雾等),首先引导学生分清哪些事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然后讨论交流各事物有哪些特点,鼓励学生当场口头描述,教师随机点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取1~2样事物作片段练习,写后集体评议。

  学完本文后可组织一次郊游,指导学生实地观察后进行片段练习;还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词,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潜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透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资料,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到达了必须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貌,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采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鸟的天堂,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改变了以往“牵着走”的方式,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在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不一样?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

  “点面结合”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我带领学生一起概括出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语文教学要做到一课一得。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花园照片,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春天的花园。班上的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的读显得有点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讲了《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说是讲,其实是复习。因为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有这篇文章,我当时也将这篇文章作为写景的重点进行讲解和练习,所以孩子们对这篇课文还是有印象的。

  上课先复习了本单元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有哪些,然后进入课题,介绍巴金。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问题: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不读书就急着回答,其实是因为四年级讲这一课时我也出示了这个问题,并让孩子们讨论填表格,他们的印象比较深刻。我强调“不读书没有发言权”,他们才按捺住回答问题的欲望,认真读了一遍课文。

  开始指名回答问题,一个说时间不同,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傍晚,第二次经过的时间是早上;另一个说路线不同,第一次是去学校,第二次是从学校回来;还有一个说所见不同,第一次见到一课大榕树,第二次见到很多鸟;接着有同学说所闻不同,第一次没有听见鸟叫,第二次听讲很多鸟叫;最后润说想法不同,第一次经过时想没有鸟,第二次经过时想“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写完板书,画完表格,突然发现这个表格横着看是课文主要内容,竖着看是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于是我让孩子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很聪明,一下就说出了对比手法。萱还说第一次运用的'静态描写,第二次运用了动态描写。妍还说好像写植物的一般运用静态描写,写动物的一般是动态描写。我没有否定,但强调了“一般”。

  接着画了词语复习听写。

  最后置疑:大榕树是这样的树?我们要从众鸟高飞的景象描写中学习怎样的写法?如何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这是下节课的重点。

  下课之后,我进入了沉思:

  一、这节课之所以这么顺,是因为孩子们第一次学习这一课时,由于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合作探究、一起完成表格,所以记忆比较深刻。以后的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的给孩子们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快乐来自于在已知中得到未知的灵感,站在已知的关口解锁了未知技能的过程。学生们“学”后的每一次“习”,都要有向更高要求迈进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老师作用的体现,也是老师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上课后先留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是什么?

  在当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大家都纷纷说是大榕树。

  我又问那课文出现了几次“鸟的天堂”?你最喜欢哪一词?有个学生他说:“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充满了生机"。他很有感情地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树”。听到他读,似乎眼前就是那绿得逼人眼睛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入觉得绿叶绿得鲜亮,绿得让人兴奋!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也没有看到过树干上长出这么多的根来的大树,这让我实在太惊奇了!”她主动地朗读了第7自然段。读得算不上好,文字读顺了却没有感情,重读的.地方也不够明显。但是她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段来读也很不错。有个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大榕树是绿颜色的,所以我喜欢”。他朗读了第8自然段的重点。

  发现让学生们自己来品味课文,老师引导着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这种方法,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教学这样的课文,就是要通过朗读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中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没想到想象不仅产生了丰富的画面,还产生了我所没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丰富画面

  学习课文时,我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在第一部分,学生不难体会作者惊讶、赞叹的心情。我先让孩子们找到形容树的词句体会,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惊讶,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也许是文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除了感受到一些美丽与生机之外,似乎没有深深地打动他们。或许是心还没有沉静下来,所以很难感受到作者这份在宁静中的美吧。

  一直以为看景读景,是非要带着这颗善感宁静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丽的。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开始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慢慢地,孩子们的脸上有了一丝沉醉的气息,好像已渐入佳境。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

  生2: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有睁不开。

  生3:我看到一树碧绿的叶子,树叶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榕树正在悄悄长大。

  生4……

  听着孩子们的描述,我心中窃喜,看来这一招还真管用。记得以前学习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章,也常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时,才能让想象插上翅膀,调动已有的经验与积累,与作者的文字衔接起来,填充认知上的一些空白,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二、我所没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学取得成功,于是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又故伎重演,引导学生想象榕树周围千鸟竞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晨光中的大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更加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突然,静寂的树林中起了一声鸟叫……”这一次学生更加踊跃,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说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画面:

  生1:我看到许多鸟在我周围飞,它们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眼睛里除了鸟再也看不到别的。

  生2:鸟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最先飞出来的是报幕的主持人,然后鸟儿们依次出场,纷纷登台表演节目。

  我忍不住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叫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鸟飞出来拉屎。”哄的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刚才还沉浸在联欢会中的同学们一齐哄堂大笑起来。联欢会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准备发火忽然想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于是待学生稍稍安静我便问他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吗?可别小看这些鸟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正是靠这些肥料提供养分,榕树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长这么大,长么茂盛。大榕树为鸟提供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鸟在榕树上生活,也为榕树提供肥料。鸟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鸟,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巴金爷爷不由得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听了这番话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也轻轻地吁了口气。

  课后,回顾这节课,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让学生沉静下来,潜心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丰富的画面,这样才算读出真味。但是同样的想象却产生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课堂是动态的随时有新的内容生成,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四次有引号,最后一次没有引号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学习本课时,感到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是:

  1、学生明白了鸟的天堂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应该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鸟类演讲比赛”时,学生就真正表露了自己作为一只小鸟的快乐,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爱护鸟类的感谢。

  2、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指出: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真实感受了大榕树的静态的美与群鸟纷飞的动态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3、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对于我在在后面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我认为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态”中展开“对话”,能活化教材,使教学能取得完美的效果。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了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分析的多,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文中的优美句子,在赏析之余,还应该多加仿写,但也因为时间关系漏掉了。今后,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的第三课《鸟的天堂》,这节课我重点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进行批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知道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应的板书,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这节课为了训练学生,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作者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看到榕树时,学生边默读边动笔画描写榕树的句子,从所画的句子中体会榕树有什么特点?大家进行批注,我进行巡视指导,我发现部分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已经能抓住句子写体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只知道画句子没有体会。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在体会榕树特点时,我就在学生已经画完句子后,指导学生怎样读句子写体会,大家一起动笔写,他们在书上写,我在黑板上写,这样学生知道今后学习应该怎样进行批注。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会会读书进行批注,学生在体会完榕树特点后,立刻跟随作者走进第二次鸟的天堂,运用刚刚老师教的方法学习,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我流动检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能进行批注,而且体会的内容很具体。相信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慢慢都能会学习。

  本节课由于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因此课文朗读指导少,读的训练没有落实,今后改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榕树的枝繁叶茂,众鸟热闹的场面。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美丽的自然景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这美丽的景色,首先,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这个信息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美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这节课我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文章还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特景观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习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习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索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朗读训练时,主要采用自主朗读,畅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师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风轻轻, 云淡淡,榕树底下月色朗朗。叶青青,岸长长,榕树旁边渔歌晚唱,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思念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

  五、预设与教学实践的遗憾。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妥当,课堂内容太多太满,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前松后紧,最后只能精讲“茂盛的大榕树”部分,后面的写“鸟”的部分只能粗略读后感知一下,显得课堂效率不高,还有教学组织及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设计书写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每堂课都要有书写的训练,后面仅仅安排孩子做导游的说话训练,没有融入书写与写话的训练,这也是一个遗憾。对于学生不是了解,学生的互动有点拘谨,没有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上是我对自己《鸟的天堂》课堂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教学中的遗憾降到最低。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相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变化。这是我在执教了《鸟的天堂》之后的感悟。

  因为接手新班,集体中的成员来自五年级各个班级,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不会读书,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批注式阅读法。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必须放慢脚步,带着孩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在进行略读课文《鸟的天堂》的学习时,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我首先检查了学生对《鸟的天堂》的预习情况,有了欣喜的.发现。学生在引领下,已经有了文本写作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表达,关注作者如何有序地书写。在预习时,他们找到了表现时间顺序的词句,对文本的段落进行划分。知道了读书要从整体入手,关注内容,有了对文本脉络梳理的小尝试。在品词析句时,学会关注修辞的精妙与叠词的运用,写下读书发现。但是对于文本细微处的发掘,问题意识仍有待培养。

  有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发现语言美。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一同甄别。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了有些问题本身很浅显。如“为什么起初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拍掌?”这样的问题一读就懂,没有探究的价值。“为什么第一天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鸟?为什么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相比之下,这些问题更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提问题要提像这样值得探讨、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呢?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首先要沉下心读书,找到自己的疑惑处。不能流于表面,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其次要学会确立的重点句段,从中寻找问题点。最后,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文中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发现文中的精妙处。在学习“大榕树”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会从看似平常的字眼中寻找精彩。围绕“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卧”字欣赏,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对“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中“叫、飞、扑”展开想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据学情,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在问题意识的浸润中,伴随着思考前行,在读、悟、思中掌握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 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吉弩斯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带着这种思想去感悟心语。如“一棵榕树 一片林,鸟在林中当主人。”“走进鸟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南国风光扑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二 在语言中读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应该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一定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综合学习与反馈

  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写鸟的诗句。(略)

  上完本课还是有收获的,同时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话来讲: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01

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02-07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6-15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5-07

[精选]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7-10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优)07-10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15篇)01-26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5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