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5-15 14:26:11
  • 相关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我目前只读了五十几页也没有一个总的概念,但是从字里行间读出很多东西。

  首先是感受。每次家信中都有傅雷夫妇的慰问与关怀,所以我可以强烈的感受到那股爱。在慰问之后,傅雷先生总是以建议的方式提醒孩子某一件事情应该怎么样处理。比如傅聪的一位好友,牛恩德开刀吃了很多苦,傅雷先生就在家书中建议傅聪写一封信,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不一定要是长信。你不会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强求,从而也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傅聪一定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可见傅雷先生很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尽力做到不迂腐、不惹厌。其实傅雷也是第一次当父亲,他能与儿子相处的如此融洽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信。

  第二是触动。我们家天天见面,肯定不需要写家信,但是要多和父母交流,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第一次当家长,我有的时候总嫌妈妈唠叨的烦,其实就是不理解对方,无法体会到妈妈唠叨的真正目的,而这就是缺乏交流,我们以后可以在闲暇时刻交流交流,或者在周末玩一点游戏,比如身份互换之类的,这样了解了对方,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矛盾。

  第三是启示。我发现知识不仅仅是靠读书获得的,从生活中学习也是重要的方式。比如书中傅雷先生的家庭并不是特别富足,但是他还是愿意花钱将儿子送到国外去学习音乐,并且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傅雷先生提供了很多建议,帮助了傅聪的成长。这告诉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培养艺术审美也是一种学习,更重要的是学艺术也不能光学艺术,要在这个过程中找方法,如书中傅雷先生告诉儿子学习一首曲子,要充分了解作者,与作者的脉搏一致,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以上就是我这周阅读《傅雷家书》的感受和启示。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的一生苦心孤诣,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了两个出色优秀的孩子。一个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另一个成为了特级英语教师。这无疑体现了傅雷的教育理念是成功的。

  在生活方面,傅雷夫妇可以说是千叮咛万嘱咐。看现自己的儿子即将步入千变万化的社会,作为父母的他们不禁百感交集。他们二人便因材施教,用自己积下的经验,告诉了儿子少走弯路,多踏捷径,自己走过的弯路,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在为人处事方面,傅雷告诉儿子,要做到坚持大我,放弃小我,切忽对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大过计较。我们会发现人生总是充满了苦闷与矛盾,当我们热衷于个人名利,却不可尘及时,必然会因为嫉妒与仇恨而变得无比痛苦。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大我,为社会和人类前途命运着想时,反而可以做出贡献,这也便是治疗愤世嫉俗的最佳良方了。

  同样,傅雷给儿子的感情方面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孩子结婚前就告诉他要自爱,因为没有结果的恋爱会使人对爱情感到麻木。而当傅聪真正踏入爱情婚姻之后,傅雷便将自己和妻子数十年来和谐相处之道传授给儿子,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之间应相敬如宾。只有平静、含蓄与温和的感情才能天长地久。且不能因为艺术而放弃妻子,要知道两个人在漫长的道路上,时时都能拉对方一把,勿让彼此掉队,这样才能维持长久和谐的婚姻。

  本书反映的傅雷的特点,同样也正是中国父母的普遍特点——以孩子为中心,甚至到生活细节也能为孩子考虑到,体现出一个活灵活现,可爱至极的父亲形象,又体现出了浓浓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家书》是一本书信集子,主要收集了1954年到1956年之间傅雷夫妇和儿子的书信内容。这本书不仅在问世之初轰动了世界,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根据教育价值,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和成长。

  起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去阅读,因为我觉得书信体的著作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一读之下,感触颇深!书中不仅有傅雷夫妇和儿子之间对于家庭琐事的交流,也有大量对人生的探讨,还有对文学艺术的思索,其中不少内容具有很强的哲学反思和教育学价值。例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读后感。这句话表达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关心,尤其是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切,也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亲情的深厚。再譬如:“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傅雷夫妇的人生观,他们认为人需要阅历才会真正的成长,成为一个有意志力的人,而得到这些,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本书涉及的领域很多,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家庭与相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厚情感的表达,傅雷的教子之道让我们收益良多。

  我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同时,对我们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5

  我突然想起初中读过的《傅雷家书》。文中主要写了傅雷和他儿子的书信。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的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读完后我感受到傅雷的爱子情深,给远在出国留学的儿子写信。读完《傅雷家书》后,傅雷和他儿子傅聪的信如同朋友对话。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感到高兴,也为之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内之情,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爸爸、妈妈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幸福美满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还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是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术上的打击。”这句话好像是傅雷写信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句,鼓励儿子的一句话。

  第一次看《傅雷家书》时,就看到了傅雷的简介。傅雷是位有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的外国著名的书籍。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他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傅聪是一位比较有名的音乐艺术家,他学习刻苦认真。

  最后送各位一句话“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6

  短短三分钟的国际长途,让爸爸感叹时间太短,唯恐自己遗漏了什么嘱咐,估计此时的傅雷要有好多的话对儿子说,可是,儿子回家的一个月都没有谈的畅快,何况三分钟呢!父爱就像一条河,永远是不断地流淌的。

  随时随地都想着为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的过程中,还时刻担心,自己为儿子做的的不够好,不够准确。担心会给儿子有不好的影响……得知儿子有一个音乐会,只是心疼儿子会劳顿,会疲惫,告诉儿子关心自己好好休息。但是,唯一强调儿子,不管多累也要给爸爸抱一个平安。

  很羡慕傅聪有一个这样的好爸爸!他时时刻刻关心着孩子的成长。

  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忙于生存、忙于工作,认为管孩子吃穿上学就好了,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其实,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指导、鼓励、激励和关注的。

  不要指责孩子的不好,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不知道对错,只有父母指导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要嘲笑孩子的愚笨,在一些问题上,没有了父母,他们就是一个瞎子一个聋子!只有父母才能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动力,他们才会自信并且骄傲起来。

  我们的父母要有“扶上马,再陪孩子走一程”的思想状态。不要随之任之。否则孩子就是一棵疯长的草,就是一个又蹄又咬的野马。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各个方面的启蒙老师!

《傅雷家书》读后感7

  这本书,又不算是书。它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优雅,礼貌,炽热,真情。

  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这是傅雷。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这是傅雷。他是一个好教师,是一个好丈夫,更是一个好父亲。两百多封家书,是他真情的写照,是他关爱的体现。但家书里没有短暂的嘘寒问暖,也没有长久的朝想暮思。只是有一种默契在他们父子二人之间。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以如此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子女,傅聪的人生道路上也少了许多曲折。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爱你,无论严爱还是溺爱。而傅雷,他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教育着、激励着儿子。他很严格,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爱。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纵然心中有万分不舍,却还是让自己狠下心来。没有人可以自由自在度过一生,唯有乘风破浪,方能前程似锦。傅雷可能在儿子的人生中制造了许多困难,但这正是为儿子正在期待的未来做准备。或许不那么明显,或许不那么令人喜爱。但他终究成功了,傅聪也成功了。

  傅雷和傅聪,是父子,也是朋友。他们可以无话不谈,也可以字句不说。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陪伴可能是最后的礼物。

  一人一生,父母二字更是烙在灵魂深处的,不可抹灭。很少有人能懂天下父母心,他们会忘记很多事。但是,请记住,无论怎样,无论什么时候,他们从未忘记爱你。

《傅雷家书》读后感8

  本学期令我收获最深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退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旁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能够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十分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明白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当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能够经过这本书了解自我的父母,父母能够经过这本书了解自我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并且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十分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我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能够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够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主角,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十分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十分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激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傅雷,曾是一个很暴躁的人,妻子和儿子一旦做了错事,哪怕一点点小事,就会遭到他的毒打,知道他40岁时父性才觉醒。

  《傅雷家书》中的种种事情大到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无不细致,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关怀,从这些家信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极为严格的人,有时还有些刻薄,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也凸显出他爱国,令人钦佩。

  《傅雷家书》中那一封封信,谁能想到傅雷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写下的这些信,那个时代的生活,无人能忍受,但是这位父亲仍然不忘教育他的儿子。他是一位多么称职的父亲。虽然他自己含冤而死,却始终没有抱怨,而是告诉他的儿子,要好好做人,报效祖国,将来成为国之栋梁,让国家富强起来。这一封封家信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敬畏,并且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自我反省;做人要正直善良,真诚待人……

  这一封封书信,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关爱,还是他对自我的反省,像他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哪怕是我或是已经进入社会,或是到老年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这样。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假期里,我又拿出了久违的《傅雷家书》,重新品味了一番,我品到傅雷对孩子的重视及方法,值得我们去敬佩的。可是这次的重新品读,却品出了别样的韵味。

  傅雷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不会讲大道理,也不会体罚,而是利用书信唠些家常事,和儿子心对心的交流沟通,不会和儿子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的父子母子之间的爱,才会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真挚,淳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作势,这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我们都不要抱怨父母,因为他们都回复了一样伟大。

  傅雷告诉儿子,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通过教育告诉他的儿子取得成功。我认为傅雷是一位热爱孩子,民主平等的好父亲。每当他的儿子犯了些小错时,傅雷总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当我读到这里时,心里都会对傅雷有着无限的崇拜,我想当我当上了母亲,我也会像傅雷一样利用书信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有个平和的心态。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傅雷家书》这本书表达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为父母对儿子傅聪和祖国深沉的爱。说实话,我看完序言部分,没有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不怎么喜欢傅雷的。因为他经常打孩子,对大儿子傅聪极其严格,对二儿子傅敏不抱希望,还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说没了。

  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傅雷还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在书中多次表示思念身处异国的儿子,自己和夫人都很爱儿子。不仅如此,傅雷还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且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来越坚强”“写字要干净。”“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多读中文书”,“要爱国”这些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叮嘱就像我们的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字里行间透漏着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理性的爱。

  傅雷在信中也经常和傅聪讨论音乐,对傅聪未来的音乐路进行规划,做面“忠实的镜子”,时刻监督着傅聪,要傅聪好好学习。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傅雷写完自己对音乐或其他东西的看法后,他经常会在句末加上一个“是吗”让我感觉傅雷和傅聪的沟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见,两人的相处方式很轻松,傅雷也没有架子。

  我觉得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一定非要读出一个慈祥的父亲或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对祖国的爱就够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读了课本上推荐的《傅雷家书》,读后深有感触。

  《傅雷家书》本书一共有三十二封家信,在这三十二封家信中,提到的问题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都让我们感受到傅雷夫妇对这两个孩子:傅聪——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

  博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然而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先生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所谓‘一个父亲胜过百个教师’啊!

  现在人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即做人与做事。因此他们的家庭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教。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初闻《傅雷家书》其名是在老师的必读书目之中,所以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拿起这么一本书。仔细阅读之后,我才懂得了这其中的奥秘,比如艺术修养,人生道理和餐桌礼仪。

  傅雷教授儿子在餐桌上礼仪的片段令我印象最深。“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这段话是傅雷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礼节方面多加注意。傅雷从生活细节上教育其子,可见对其子的爱与殷殷期望。傅雷在国外生活,傅雷教授其西方的餐桌礼仪,反映了傅雷对傅聪无微不至的关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对我餐桌礼仪的教育。她时常说:“跟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能随意入座,而是让年龄大的或者是主座的人先入座,待他们入座我们再入座。而且碗筷要轻放用碗筷或杯子时要记得轻拿轻放,不要发出很大的撞击声,不能打扰别人用餐。还有吃东西是不要发出声音,小口小口地吃,不要塞得满嘴都是,觉得有油渍或汤渍时要及时擦掉,不要被人看到不卫生的一面。”这是母亲时常提醒的,也是我一直铭记的。

  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是对社交礼仪的了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孩子们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餐桌礼仪,他们需要父母的教育,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父母的不断提醒以及不断强调所养成的一个好习惯。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傅雷是一个真诚的人,能有这样一个爸爸,我想当子女的应该是荣幸的,因为他把子女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有错就认,而且非常真诚。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的信中写到: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效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8日晚。我想任何一个看到身为爸爸的写出这样道歉的话,不论受到多大的委屈都会释然的。

  傅雷是一个尊敬的长者,能够给孩子提出批评和要求,也是在温和而鲜明中指出,在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的信中写到:“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不仅指导孩子的学业,还关心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态度鲜明,

  傅雷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博学的人,对音乐的分析和认识,都是令人敬佩的,不仅指导傅聪的对音乐的理解,而且还能指出孩子在艺术修养和音乐学习上的指导,包括对作品的理解,都让人敬佩。从对作品的理解到演奏技巧的提高,每一个阶段都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并传递给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05-29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05-14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04-25

傅雷家书读后感【荐】05-22

傅雷家书读后感【热门】05-22

【热】傅雷家书读后感05-21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05-20

傅雷家书读后感【热】05-17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