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愚公移山有感

时间:2023-04-23 12:55:00
读愚公移山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愚公移山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愚公移山有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叫《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挡着两座大山。家人每次出门都得绕很大的圈子,很不方便。愚公就带领家人每天挖山。有人说愚公不可能挖得完这两座山,但愚公却坚持挖山不止。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就派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愚公终于成功了。人们用“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记得有一天,我去森林公园爬山。因为我不经常锻炼,所以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就精疲力尽了,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我并没有灰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山顶。于是,每个周末我都要去爬山,我每一次都比前一次爬得更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我爬上了“胜利的.顶峰”,站在山顶上俯视着整个韶城,三江六岸,风景如画,尽收眼底,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就能取得成功。

读愚公移山有感2

  今天,我在台灯下阅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战国时,有一位老人的名字叫愚公,当时在一条大路的前方,有两座大山,这两座大山妨碍了人们的行走,使得人们都不得不绕道行走,于是,愚公决定要把这两座大山挖走,有一位智叟知道了这事,来劝愚公,叫他不要做“蠢事”,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愚公并没有听这位智叟的“劝说”,依然不停的挖,同时又叮嘱自己的子孙要坚持不懈的挖下去,直到挖走为止!最后,那两座在别人眼里根本就不可能挖走的大山终于被挖走了。

  这一件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做好,古人不是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吗: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日日做不怕千万事。这就在敬告人们,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去做,就没有你做不到的事!

  这样的事例也曾经验证在我身上。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因为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背,所以英语落后了许多。但到了六年级时,我开始抓紧时间了,每次做完作业后,我总是要挤出一些时间来背英语,并且每两天就默一次,所以现在我的英语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学们,学习是人生之本,请你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结合你聪明的大脑吧!让你的学习再“更上一层楼”吧!

读愚公移山有感3

  以前我成天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他们有时候会不耐烦。现在我上了小学我会认字了,可以自己读故事了,真开心呀。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每次出门都要翻山越岭,很麻烦,于是决定把大山移走。有个叫智叟的.老人,看见愚公一家在挖山,就嘲笑道:就凭你们几人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挖平两座大山。愚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死后有我儿子,我儿子死后有我孙子,而山不会增加,肯定可以挖平的。智叟听了很惭愧。

读愚公移山有感4

  去年冬天,我们济源市评选出了14位愚公家乡好少年。今天,我们再次观看了他们的光荣事迹,心灵深处又一次被深深的触动了。他们一个个都十分令我敬佩,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在妈妈的帮助下努力走出了无声世界的大姐姐,范紫琳。

  范紫琳姐姐在出生几个月时,就被医生确诊为先天性耳聋。听不见声音,就意味着她有可能再也无法开口说话了。她的妈妈先是陷入了悲伤,而后又振作了起来,四处给紫琳求医问药,还在家里教紫琳说话。

  说起来简单,可要让一个聋儿学会说话又谈何容易。妈妈让小紫琳摸着她的喉咙练,捏着她的喉咙练,甚至让紫琳用筷子挑着舌头练。

  妈妈这一教,就是五年多。紫琳常常是累得泪流满面伴着剧烈的咳嗽,可她却一直都这么执着地练了下去,不怕苦,不怕累。妈妈却是在背地里不知心疼得哭了多少次。

  现在,紫琳姐姐已经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走出了无声世界。她正向我们走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我们只是看到了他在学习上的优秀,却殊不知她这一路走来,又经历了太多太多。她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命运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而只要努力,你一定能书写新的命运篇章。

读愚公移山有感5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讲的是愚公苦于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道,给他正常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于是立志将这两座大山搬走。于是,他号召全家男女老少挖山不止 。 当邻人智叟笑话他们“甚矣,汝之不惠”之时。愚公却豪迈地回答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很愚,而且愚的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阴去挖“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还要叫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们深入理解就不难发觉,在那远古时代,被人认为可笑的“愚公精神”却是当今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人都应该具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时,做了许久都没有做出来。过了一会儿,我越做心情越烦,只好扔下那道题不管了。后来,我学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面对一切挑战,最后达到成功之路,获得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而如果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次次挫折,望而生畏,那么将会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像愚公那样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我们肯定能战胜眼前的难题。

  愚公那种碰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坚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地震撼。使我理解只要努力.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不要理会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说法。另外做事也要反方向看问题,不管有多难。我们一定要有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而我们学习时往往对不会做的题不动脑筋,敷衍塞责;遇到疑难就低头,见了困难就逃避。扪心自问,这样的做法,岂能成大事? 从今往后,我要向愚公学习,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逃避,树立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我们的明天,为了我们的前程,为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要继承这种“愚公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

读愚公移山有感6

  我今天阅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的家被两座大山挡住了到外面的去路,他决定让家人都来搬这两座山。有一位很聪明的老人觉得愚公一家人那么小的力气,想搬走两座大山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所以他认为愚公做这种事情简直是自找苦吃。可是愚公并没有放弃,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会做下去,总有一天这两座大山一定会被搬走的。”愚公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每天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了两位大力神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愚公虽然九十多岁了,但他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生活中,想想我自己,在做好多事情,只有决定,没有行动。比如我平时做作业,一遇到不会做的题,不想去思考,不想去练习,考试还想拿高分。上兴趣班时看到很多同学展示优秀的才艺,我很羡慕,我一定也要回家多练习,但是,都没坚持两三天,就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而放弃。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即使你很聪明,要想成功,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什么事情都会半途而废,再美的梦想也无法实现。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却不知什么是愚公移山,直到初中才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记得小时候我会很不理解愚公的做法,还不时与老师争辩,非常坚定的认为愚公的做法是错误的,是愚蠢的,我甚至我想到他为什么不搬到山前去住呢?

  当我上完《愚公移山》时,我有着深切的体会,我以前常常有着种思想,认为我只要学一点,就能考出好的成绩,然而事情却不是我所预料的,考试完了,成绩却是出奇的差,这使我想到了《愚公移山》。

  愚公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现状,去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精诚所致,最终“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使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由此看来,我深深的感受到愚公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

  如果愚公怕麻烦,想省事,安于现状的话,完全可以搬到山前去住,就不必被当代人称作“愚公”了。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将这两座山搬走,子子孙孙将会受“出入之迂回也”之苦。所以愚公带着家中的男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去搬山,当智叟问到愚公怎么可能搬得完时,愚公回答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才体会到智叟不智,愚公不愚了。

  相比之下,我的失败就是因为想着不费力就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跟故事中的智叟一样,而我现在就要学习愚公搬山一样,去挑战“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看来“愚公精神”并没有过时,恰恰相反,它还能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

  愚公移山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家门口有两座大山,所以每次出门都要爬两座大山,每次都很累,于是他动员全家一起搬山,许多人看见了,都笑愚公笨,说:“你年龄已经大了,力气也小了,就这么点力气能把两座山搬走吗?”愚公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力气虽小,可我还有儿子,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搬下去,一定能把这两座山搬走,旁人听了,无话可说。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便派神仙把山搬走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大家也晓得,可又有几个人像愚公那样呢?我学英语也是这样,虽然很枯燥乏味,但一想起愚公搬山时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又拿起英语书学习。这时,我时常把自己当做愚公,而单词就是一块石头;句子就是几块石头;一本英语书就是一座山,学会了一个单词就是搬走了一块石头;学会了一个句子就是搬走了几块石头;学会了一本英语书就是搬走了一座山。总有一天,我会像愚公移山那样彻底攻下英语这座大山。

  《愚公移山》告诉了我: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习愚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读愚公移山有感7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吗?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村庄。也有人说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穿衣、工具、伤病等等一些问题。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通过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有特别多的感悟。我们应该向愚公学习,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顽强精神。

读愚公移山有感8

  这次期末考试我的发挥一般,成绩还在呈下滑趋势,于是我痛定思痛,决定多看一些书,正好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给了我享受,里面有一篇文章令我感触颇深,那就是——《愚公移山》。

  愚公心无杂念,决心以自己的艰苦劳动改变现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精诚所至,精石为开,终于“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往朔东,一往朔南,使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

  魏征是唐朝的宰相,曾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200多次,弥天下之大勇冒犯龙颜,系万民生死于腰上面,李世民也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不但不追究他还重用他,这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昌盛。他也是一个有着“愚公精神”的人。

  回想自己,学习上遇到一个稍微难一点儿的问题,就放弃了,去玩别的了,而生活上怕苦怕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那一类人,所以我会失败,这已是在所难免的了。如果愚公、魏征怕费劲,图省事,安于现状,那么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就会使子孙遭受“出入之迂也”之苦,贞观之治也不会出现。

  由此,我认识到我们要从现在起,培养“愚公精神”,把它发扬光大,不能怕吃苦怕劳累,不能只安于现状,不敢冒失败的危险去尝试,相反,我们还要逆流而上,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贡献。

读愚公移山有感9

  今天,我读了神话故事中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里说,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使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所以愚公召集大家一起来搬山。而另一位老人叫智叟,他认为愚公是异想天开。愚公是这样对他说的:“你的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就少一点,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在也无话可说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我还懂得了骄傲的人就会被谦虚的人打败。所以,不能骄傲。

  我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考试一直考良,被爸爸、妈妈、老师批评,自从看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从中受到了深深的启发,从此我不懂就问,做错的题目,就请教同学和老师直到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为止。接下来,另我不敢相信的是,三年级期中考试我尽然考到优的好成绩,这次,不光老师表扬了我,连爸爸、妈妈也表扬了我。

  我要感谢《愚公移山》这篇故事。

读愚公移山有感10

  从前,有一个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大山把村子挡的严严实实,大家进进出出都要绕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提议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一起把它移走,你们觉得怎么样?”但是他的妻子说:“像你这样的'年纪,即使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你也未必能搬动,何况是太行和王屋这样的大山,更何况那些石头和泥土又该放在那里呢?”愚公心意已决,于是带领他的儿子和孙子来到太行王屋两座山下,敲碎石头挖出泥土,用搏击和竹筐把这些东西装走运到渤海边。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位精明的老人,别人都叫他智叟,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就竭力阻止愚公,并嘲笑他,说:“你这个老糊涂,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去动那两座山,即使是山的毫毛你也损上不了”。

  愚公听了智叟的话,长叹一声说:“你这个老刮骨,连个寡妇和儿童都不如,我会死的,但我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是没用穷尽的,而这两座大山又不会增高,怎么会搬不走呢?”说的智叟哑口无言的。

  有一位神仙听见了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也看见了愚公一家的行动,吓得不得了,于是向天帝作了报告,天帝也被愚公的精神而感动。于是命令天神把这两座大山移走了,从此愚公一家就进出方便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不怕吃苦,坚持不懈,总能克服。

读愚公移山有感11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愚公移山》,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老人叫愚公,他的家门前有座大山,每次出门都要沿着山绕一个很长的圈才能走到外面,很不方便。便带领全家人去移动那两座大山。他们又是凿石头,又是挖石块,然后推到渤海去。有一位人称“智叟”的老头,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你怎样会傻到这个地步呀!就凭你的这些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愚公却说:“你才傻呢!我虽然搬不动这两座大山,但我还有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他们能够继承我搬山的`精神呀!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增高。”最终有一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派人把这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愚公那种碰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坚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地振撼。使我理解只要努力.坚持就必须会成功的,不要理会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说法。另外做事也要反方向看问题,不管有多难。我们必须要有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而我们在学习时往往对不会做的题不动脑筋,不认真做,应对困难就低头,见了困难就逃避。和愚公比起来,自我是多么的渺小啊!愚公那下定决心、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我们要像愚公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读愚公移山有感12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愚公家前面有两座大山,给乡亲的进进出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他想把大山移走。于是他就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三个人挖山。有一个智叟知道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可愚公仍然不放弃,最后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山神,山神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就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都背走了。

  文章最让我感动的是愚公对智叟说的话:“即使我死了,但我有我的儿子,还有我的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又会有孙子,子子孙孙干下去,就不怕山会挖不平。”而且愚公的这种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坚定的`信心,崇高的思想,明确的目标,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学习啊!和愚公比起来,我差得远了。在生活方面,我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总是一遇到什么困难就退缩,不敢勇敢地面对困难。在学习方面,一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放弃,不能动脑筋思考……所以我以后也要像愚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要勇于面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转弯。

读愚公移山有感13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此寓言可以是在人们心中早已熟透了吧,当我学完这篇寓言,心中颇有一番感想。

  文中的愚公虽年龄大,可只想很远大。愚公居住在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山对面。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与家人商议后决定挖平这两座山,虽“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但愚公依然克服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无奈,愚公的决心却被自作聪明的河曲智叟讥笑,而胸有成竹的愚公却有理有据地反驳他,并使之“亡以应”。是啊,九十岁高龄的愚公亲率子孙挖山不止,却还是让智叟认为“以残念余力”去移山是不明智的举动,但此时我觉得愚公在我心中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了。

  此后,愚公所期待的终于出现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派人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真心佩服愚公与他的子孙们的那种坚持不懈的伟大气魄和毅力。我知道,愚公移山的难度之大比起学习来说,好好学习只是微不足道罢了。学习嘛,关键在于努力,刻苦,态度要端正。多读书,将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那离成功也就八九不离十了,甚至是一步之遥。

  说实话,虽然我成绩在班内还算个优等生,可与其他班的优胜来比,他们就更胜一筹了。我不能像愚公那般坚定不移的决心,我着实也不曾见过自己哪泛努力过。可是时间不饶人,初三君迈着快速的步子向我发出挑战,我只能下定决心:我一定学习专心致志,不抛弃,不放弃!

读愚公移山有感14

  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愚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催我奋进。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只要有恒心,勇敢坚持下去,没有什么事情是不会成功的。

  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都快九十岁了,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居住。由于大山挡住了他家的通道,出门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把家人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这两座大山,堵住了我们的路。我打算和你们一起,用尽全力挖平这两座山,那样我们以后出门就方便多了!你们说这样可好?”愚公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愚公就带领子孙,算上他自己,能够挑担的共有三人,一起敲碎石头,挖出土块,用畚箕和箩筐装土石,挑运到渤海之滨倒掉。黄河边上,也住着一个老汉,这个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听说这件事后,讥笑愚公的不明智,试图阻止他,说道:“你可真是老糊涂了!凭你这风烛残年的力气,连这两座山的毫毛也动不了,更何况是搬运泥土和石块呢!”愚公听后,长叹道:“你也太顽固不化了,以至不通情理,连寡妇和儿童都不如。虽然我终究会死,但我还有儿子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他的'儿子,儿子又会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那座山并不增高,为什么不能将它搬平呢?”智叟听后哑口无言。天帝被愚公的真诚和意志感动,命令山神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的。

读愚公移山有感15

  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

  我们来看移山前的谋划:

  “聚室而谋”

  立即得到

  “杂然相许”,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可见,

  愚公先前只是考虑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好处,提出移山的设想,

  而集体智慧的结晶则解决了

  “焉置土石”

  的问题。

  看移山中的成员:

  从愚公家中能

  “荷担者三夫”,

  到邻人孀妻之遗男,

  都为移山不遗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与汝毕力平险”。而愚公已年近九十,

  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

  就算健康,

  充其量也只能是个

  “指挥”

  看移山后的结果:

  操蛇之神

  “惧其不已”。其实是惧愚公没有穷尽的子子孙孙,

  “帝感其诚”,

  其实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动,

  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这两座山的。

  可见,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绩。认识这点,对我们做好平时的工作大有好处。

  现在总有那么稍有点能力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飘飘然起来,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实,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是危险的。无论革命的成功或某项事业的完成,这其中固然离不开某些个人的努力,但又怎能离开众人的齐心协力?记得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讲述过这样的故事:蚂蚁,也许是动物王国中最讲究集体协作的群体了。非洲蚂蚁在前进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刚燃过的木棒,一定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蚂蚁能畅通无阻为止。这种抗争意识,这种协作精神,与愚公他们相比,也毫不逊色。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个个模范和英雄。60年代的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雷锋的旗帜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个雷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徐虎同样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需要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支持,才能最终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既要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

  更要领悟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则,

  便会产生个人崇拜主义的心理,导致盲从;

  落到自己身上,

  又会产生个人英雄主义的言行,

  导致冒进.因此,

  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

  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应两者并举,

  携手同进,

  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