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3-10-12 07:55:19
《我与地坛》读后感[经典1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人,是走出来的,从远古走来,从种群走来,从心灵走出来,我与地坛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仅为光辉而斗,不为生命而斗,那么即使他拥有多么强壮的体魄,那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 敢于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留给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问题。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们考虑到 死 的时候,不妨想想活着,况且活到了一定时期的我们,竟要半途而废去选择死...对于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或精打细算的人,他们绝不会如此愚昧都做亏本生意。

  那么,选择死,是否就意味这个人愚昧呢?无可置疑,是的。 火团中的蚂蚁,它们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里挣扎才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个蚂蚁团,它们为了什么,或者它们有过别的想法,但不说别的,就说这些,它们从作出决定时起,便预示着它们的结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说它轻生,这有可能吗?那是它们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壮举! 所以说,无论你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还有被无形的东西压着的时候,请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个身躯因你没有一只手而全部都要去隐藏,你会不会太残忍了些?只要心跳还在,一切都不会完剧。

  如果我们毅然地选择了活着,那就要无怨无悔地活着,用一种正视的眼光看待未来漫漫长路,当你发现你舍不得这种“活着”时,一扇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网上看了史铁生写的文章《我与地坛》,禁不住泪如雨下。

  一个双腿残废、身患尿毒症的人能 写出如此 深沉、凝重而又不 失人情味的文章,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的意志是否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得到磨砺?从他的文章中,更多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赞美和留恋,很少有埋怨和责备,面对困境,他选择的是理性对待,而不是盲目逃避。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灿烂的年龄 时候双腿残废,从此坐上了轮椅,轮椅伴随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谁能体会他所承受的诸多痛苦?风干的岁月,似水的年华,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原本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一座荒芜苍凉的园子里孤独行走十五年是种怎样的生命煎熬?

  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对生命的思考也一直贯穿全文。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让他在煎熬中不断蜕变,由一个性格暴躁、意志消沉的人蜕变为一个热爱写作、珍惜生命、理性探讨生活、信仰、爱情的作家,由一个弱者成长为强者,需要经历怎样刻骨铭心的转变?用笔走出来的人生,是何其艰辛和酸涩,而他在轮椅上思索人生,从生命的绝境中突围的心路历程又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和史铁生相比,我所遭遇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也曾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和折磨。两年前的意外导致我的右脚踝粉碎性骨折,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一蹶不振。以前的.我兴趣广泛,爬山、打球、摄影都是我的最爱。可惜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那个生龙活虎的我不复存在,一切熟悉的人和事都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生活中只剩下无休无止的伤痛的折磨和无数次的功能训练,我为此彷徨、迷失、消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仿佛世界末日来临,我的人生从此一片灰暗。经过漫长的治疗和艰苦的训练,我已经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学会了坚强和忍耐,意志更加坚定,从容走出人生的低谷。人只有经历过困境的考验,才能更加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梅花香自苦来的日子不远了,现在迎接我的将是幸福的生活,希望就在脚下!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数年前,在初中课本的语文书上偶然翻过《我与地坛》,便为作者折服,但当时只能感叹作者的不幸与坚强,那时的还不知道我们这只是我们的初初见面,往后种种,我不知在书本上,作文中写过多少遍作者的例子,对我来说,史铁生,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个生动有温度的形象,但我也想当然的以为我已经领会到了他的.所有,但时至如今,我又再度翻开这本书,书本里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像我招手,那是史铁生的世界。他在最年少轻狂的时候失去了双腿,再次变成了一个需要妈妈照顾的“婴儿”,命运多么残酷,多么无情,史特生在地坛的抚慰下渐渐平静,他无可奈何而又渐渐平静,他逐渐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是,而是一个终将会到来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是想要把生命活的更有意义,最终,他或许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可是,他的妈妈呢,那个经常被史特生记起的妈妈,那个在史特生出门时默默静望的妈妈,半生凄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运所戏弄,谁又能够抚平她的伤口,史特生说也许就是因为他妈妈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许这算是一种安慰吧。

  在地坛里,史特生见证了许许多多的人,这些人也许是偶然经过史特生的世界,对他投以一瞥,却把半生呈于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运动员在短跑生涯即将结束时被发现有天赋,日日歌唱的小伙子也不见总踪迹,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迈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运总是喜怒无常,休论公道,这些在地坛中与史特生相遇的人们,也许在半生过后,会带着命运的馈赠回于地坛吧。可是,谁又能知道呢?

  史特生说,当牵牛花初开的季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他还说,太阳总在一面下山时在另一面爬山。也许,岁月催人老,但心呈稚儿永青春。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本是最青春的年华、大展宏图,却被上天的冷水泼得透心凉;汹涌澎湃的大海被定海神针镇住,动弹不得。

  被上天赋予了与众不同的东西,可恨?却不可违。不可违便面对罢。从古至今,无一名震华夏内外的`人不如此。并非是顺从,只是适应。生与死,是一个定数。谁不曾想过,死后是何等的凄凉——世界诞生了你,你有没有为世界作一份贡献。

  死,可不是必然的吗?“人从出现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不由我们控制,哪怕神童曹冲、算无遗策的郭奉孝。但宽度,是可以控制,延长的。

  谁说不是,只要贡献出了,哪怕微小,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也会有一席之地。但若有了那般思想,怎会再贪图功与名?

  曾几何时,人们在官场,生活中彷徨,迷失方向,他却是比彷徨更加的阴郁。寂寥的日子,寻到了地坛。地坛啊,荒芜却不衰败。如同在漫漫雨夜中失了眼睛,无目标、没了希望,近乎绝望。地坛的模样,就似把伞,尽管不能完全遮风挡雨,却也能为心中觅得一片宁静。

  宁静得,快要忘了那个日日担忧儿子的母亲。煎熬的最后——应该说是没有最后吧,她还是将爱继续,给儿子宽容。累就累吧,儿子好就好。被上天过早的赠送了成熟,他懂了。黎明的到来,地坛万物光辉。不再需伞,因为,心已懂得在暴风雨中飞翔。

  莫再道,嘤嘤而泣,只因缅怀之后,理解了一切。一切后,是对世人的告诫与希许,一页页笔墨,是他生命长道上横着堆积的一生之感。那是有些许忏悔,也有许多的深情。

  月上檐角,唏嘘了他的离别。跨越两届的宽度停止了延伸,人们漫漫品味,回廊踱步。那灯火明灭,宽度延长了多少人的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6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7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8

  史铁生先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他在病痛之中仍乐观面对悲惨的人生,他笑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在艰难和困苦中却打心底里宽厚地微笑。静似乎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动态,心不静无法塑造心灵上的张力,也承担不了命运的跌宕和梦的欢愉。

  地坛是废弃的古园,是宁静的好去处、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到处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处,就摇着轮椅向地坛去。先生认得所有路,所有树,转过所有墙,在这里,先生可以找到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所有的痛,在先生的笔下都变成了更深的欢喜;所有的未知,在先生笔下都变成了生命的确认与把握;所有的局限,经先生之笔都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正是地坛在接纳先生正坐的身姿,驰骋的精神与灵魂,开启了一道更直白,更专注,更清澈的心灵沟通的天门;是这地,让先生的思维源源不断的生出比这小小地坛维度更大,脉络更广的世界。

  平实而富有哲思的言语,更多的还是对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感悟。我想灵魂还是存在的,先生不幸逝世,但多年之后,先生的思想仍在与世人交流,对接,传递,灵魂实实在在的被赋予了新的'肉体,发展新的精神,锻造新的灵魂,正如先生所说“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的走下山去,拄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个不是我吗?”

  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这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的相遇,又陌生的离去。其中总有些味儿,耐人寻味。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9

  夜了,煮上沸开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扑鼻,温润了我干涩的心,走到窗前,依窗远望,黑帷紧紧裹着我的视线。于是轻嗫一口,倍感温馨,母亲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爱的气息里,我感奋至及。那淡淡的景与缕缕清香交织重叠,再添上史铁生先生巧夺天工之作—《我与地坛》,读来颇有隽永深邃之气。

  夜,愈见沉郁而朦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带着我打开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之门。于是我想哭,可我没有,在这环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忧伤,像江南少女缠绵不断,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风中飘散,飘散到内心最深的低谷……

  曾记老师说过:世间最伟大的是爱,尤其是母爱。在得知史铁生少量背景资料后,我试着去按照老师要求赏析这篇文章,我怎么开始有能力来体会一个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将我与作者拉得更近,原来还是感情成为我成熟的催化剂。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与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笔优美而坦诚,丝毫不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认识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物与自然的对话;人的感情、思想间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贯穿的始终是对母亲诚挚的热爱,对往事的追忆,交织着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对往事的悔恨,对亲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语来描述作者复杂的心绪以及深刻的'人生启迪。

  杯中茶水早尽,唯留苦涩后沁人心脾的甘甜,还有杯子的余温。我静静地驻立在那里,如张爱玲一般的享受清风,还去享受扩大的爱。

  也许我没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种对大众高尚的爱,也许我没有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那种忠贞;也许我将来没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那样的豪情壮志,但我有着对母爱的庄严肃敬。呵!我不失望。原来总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占有,而现在已经不再奢求,因为我已经占有了母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0

  在夏日炎炎里,《我与地坛》这本书给了我一段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

  书的作者,也就是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气方刚时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终日在轮椅上度过。碰上这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绝望,抱怨,不知不觉伤害关心自己的人。史铁生一开始也是这样,他急于找一个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坛。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的有对母亲的歉意。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的母亲。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其实,也让我更加尊重史铁生先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1

  我在午后捧着这本书细细地品味,常常需要停下来望一眼远处,思考一些。史铁生的文字似乎把我带到了无边无际的哲学的大海,在那里,他的思想如浪潮般涌来;又仿佛是在悬崖边,听他一个曾经在死亡阴影中的人缓缓讲述他在绝境中领悟出的生命的救赎。

  有些人选择结束,以此逃避锤炼。海子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老舍在北大坠入冰冷的河水。所谓绝境,就是让人误以为无路可走而拜倒在他的脚下。史铁生也是想过死的。他在一个狂妄的年龄双腿残疾,病卧医院时他也曾藏下一卷电线。但是终究是一丝残念,让他留了下来。也许是因为母亲说“要好好活着。”,也许是友人与他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再或者,也许仅仅是因为不甘心。只是因为想再继续活下去。

  他悟出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

  一旦我们选择了生,一旦我们决定要去奋斗拼搏一把,那死气沉沉的绝境也只得放开一条路。在看似山穷水尽的地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向死而生,跋涉到柳暗花明的时候。

  人生中密布着上帝的'试炼。有时候我们干不过上帝,比如我们无法逃避从天而降的磨难。但是我们却可选择对于苦厄的态度。绝境是一个机会,给不屈的人,使之完成人生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蜕变。

  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即时眼前弥漫着死气,我们当吹响战斗的号角,向死而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2

  文中能看出史老从小对人,对事物的观察力,用文字清晰的描述每一道风景,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包括对身边的邻居,好友的描述,以及对奶奶和对母亲的思念,也包括对史老自己。

  在史老双腿残疾后的消沉,他说: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是错误的错误。没有了,以为是什么原来什么也不是,轻易、简单、灰飞烟灭。也许人缺了什么才会更加喜欢什么。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在慢慢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后,他说:人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儿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又在多少次独自享受悲伤后史老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些事情消沉,因为某些事困惑,有时候也曾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希望每个人遇事都有阔然开朗的时候。

  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找到一个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和一个能够携手白头的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3

  这几天抽空读了《我与地坛》。其实高中时候就读过几次,但是多年过去印象已经十分模糊,现在重读几乎和读一篇全新的文章一样。

  人的命运的不可预测的。心与坟墓,生命最终的归宿。死的事情无须着急,来到世上,死是唯一确定的结果,也是迟早到来的结局,不能拒绝也无可逃避。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怎样活,活着干什么?作者说这不是一下子能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就像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以前的我也曾经多次思考生活的意义,如蹒跚学步的儿童,在自己的脑中反复寻找一条不存在的坦途。沉迷寻找一个无解问题的答案,让内向的我变得更加木讷。发呆成了我经常做的事情,不是发呆就是假装发呆。假装发呆,逃避这谜一样的生活。专注于生活的问题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终于让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幼稚的以为找到了生活的答案就是找到了生活,买椟还珠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作者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突然瘫痪,后数年又遭遇了母亲离世、恶疾复发,一次次打击几乎让他失去了生的勇气。生命中的魔鬼总会突然出现,让你的骄傲变成失落,让失落的你变得更加失落。无论是谁,遭遇这样的事情,总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而那些能在不幸灾难后更加坚强生活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佩。

  读到这些我有一丝庆幸,自己三十多年来,虽然活得并不精彩,但好歹还没有碰到过什么灾难。在庆幸的背后,又十分惭愧。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夜,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头脑空洞不接地气,双手孱弱缺乏行动。苍白太苍白。在一天天的重复中,消磨掉所有的冲动和憧憬。一生碌碌无为,到头又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

  读过《匆匆》,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不知道人的一生改怎样度过。只是再也不想这样过。死亡不可避免,离开世界前,最好留一点痕迹在人间。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6-08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01-11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2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10

我与地坛优秀读书笔记04-17

我与地坛读后感12-30

《我与地坛》读后感06-14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3-14

(精选)《我与地坛》读后感09-23

我与地坛读后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