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21 18:55:22
  • 相关推荐
从此以后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此以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此以后读后感1

  翻开这个故事,开篇作者营造的平静氛围瞬间被一场大火毁灭,随着被火灾毁灭的,还有隐藏着的人性和随着真相被层层剖开又渐次升华的爱。

  英国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的小说《从此以后》讲述了一个充斥着爱与人性的故事。格蕾丝一家有着近乎完美的生活,一个十七岁的女儿和一个八岁的儿子,但在儿子亚当八岁生日当天,学校教学楼着火,在学校当助教的女儿珍妮被困火海,格蕾丝充进火海救女儿却被倒塌的墙体砸晕。醒来后,格蕾丝发现自己与女儿珍妮的灵魂脱离了身体,两人的生命都岌岌可危。

  看到焦急的丈夫和年少的儿子,格蕾丝想要回到身体中,回到他们的身边,但却又不能抛弃境况更糟糕的女儿。在与女儿陪伴飘荡的时间里,格蕾丝与女儿珍妮渐渐发现了事件的'真相,女儿曾经遭受的威胁与恐吓漏出了真相,身边认识许多年的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被曲解解雇的老师也有隐藏着的一面,而格蕾丝自己却只能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而无能为力,她只能在真相一层层剖开时与女儿勇敢面对。当真相大白,原来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女孩罗伊娜指使儿子亚当放的火,只为了少女心中无法消弭的嫉恨。

  整个故事在格蕾丝的叙述里一一道来,曾经觉得不好相处的丈夫的姐姐莎拉,以为她不近人情且占有欲强,在事件中却发现她勇敢、聪明且充满正义,在格蕾丝倒下后帮助照顾了她的家庭并坚持不懈找到了真相;以为相识多年的梅茜有着幸福完美的家庭,却不想在真相的背后原来梅茜的生活只是徒有其表,事业的空洞和女儿隐藏的自私与冷酷另梅茜身心俱疲;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罗伊娜,这个从小事事好强的女孩子,因内心对老师自私且扭曲的爱,蓄谋了这场火灾,试图毁去恋人心中隐藏的身影,并在事后多次企图杀害重伤的珍妮,在事情败露后又将一切推在母亲身上,她的自私、残忍与前面一部分表现的聪慧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此以后读后感2

  开篇,便是大火冲天的场景,读者还没来得及感受家庭的幸福,就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着火的学校,两个重伤员——妈妈和女儿。她们的肉体送进了ICU,有着不一样的苦痛和伤悲。她们的灵魂脱离了肉体,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却无能为力。这个故事的角度,就是从母亲灵魂的角度来诉说。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BBC工作的丈夫,有着大女儿和小儿子亚当。“我”有自己的朋友,看起来有个幸福的人生,可我们幸福的生活却被一场大火毁掉。丈夫来到了医院,发誓要找到纵火的真凶。小姑子莎拉也竭尽全力破案,帮助丈夫一起揭开真相。小儿子亚当被无缘无故的泼了脏水,被认为是伤害姐姐和妈妈的凶手。当最后那个真相那个真凶揭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然后,就从这本书的厚度开始说起吧。书本很厚,不得不说有种拿砖头(大概是)的感觉,然而看了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得差不多了。感觉似乎文字有些冗长啰嗦,铺垫的太久读者会丧失兴趣。看了一半之后,情节节奏明显加快,一些喜欢惊心动魄情节可以忽略一些前面的内容。

  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为插叙,插叙的内容为家庭中的或者与朋友相处的一些小事,这些都是线索,也同样展示一个完整的小镇,塑造了每个人物的形象。因为“我”变成灵魂的缘故,“我”可以穿到任何地方去干自己想要看到的人,一定程度上读者可以通过“我”的角度来达到一种上帝视角,能全面的看到事件推动的一步步。

  你曾跟我说过,人死时,最后丧失的知觉将是听觉。可是,你错了。最后丧失的知觉,是爱。”

  这本书采用的叙事风格,没有大喜大悲的感觉,更像是说一种家常事儿的感觉,可就是这样看起来很好的样子,才更加让人心疼。这种压抑的.情感一直一直存在在文章中,从开头到结尾。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结局是什么,却更加担心事实的真相一点点降临。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从角度上写的还是新颖的,于读者而言还是新颖的。人物写的虽然多,但个性塑造还是很个性明显的。翻译程度我认为能达到信和达,至于雅还差那么一丢丢。不太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倒是闲暇时可以,顺便开拓一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在插叙手法的运用上,做到杂而有序。

从此以后读后感3

  在人生的不同时间段我们生活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青春时期的人们,喜欢用战斗和胜利,奋斗和成功这样的字眼来思考问题。做一件事情之前也会反复斟酌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收益,世俗在成就感往往主导了他们前进的方向。且青年时期的人也总是希望尽可能地摆脱自己眼前的境况,摆脱父母过分的关怀而选择背起行囊向远方去寻找人生价值和创造生活财富。

  而老年时期物质的`奖励和世俗的成就再不是人的后半生的目标了,在面临着健康、朋友、财富以及权利的丧失的时期他们更多考虑的则会是能给人类以精神的启示的追求。

  人在五十岁之后会逐渐地知道且看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刻意追求结果。五十岁之后的人们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淡个人荣辱,努力作为却不企求结果。

  有人曾说:“孩子和老人最接近神灵”。很多人在人生的后半生中往往能恢复孩童的天真无邪,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吧。

  作者用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童话故事说明人在五十岁之后即人的后半生时期的各种心理和状态改变特点:智慧和天真相结合,现实主义和魔力相结合,生命的尽头成为生命的开始。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我的爷爷。我爷爷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人人都说爷爷现在已经老年痴呆了,做事情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谨慎而又拘谨。相反,他一改以前性格而喜欢“任性而为”:从前属于“妻管严”的爷爷在奶奶面前再也不会胆怯了,以前给我们一点点零花钱都小心地背着奶奶的,现在都大方买各种孩子喜欢的玩具零食带家里。以前爷爷奶奶家里的家务活都是爷爷一个人操持着的,现在直接甩手什么都不愿意干了。

  所有人都说爷爷命苦,没有享受好日子的明: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人却傻了。相反,我觉得现在的爷爷才是他人生中最幸福而又享受的时光,终于不再为家务活辛苦,也终于不再需要为儿孙们操心了。现在的他就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般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希望爷爷能够多多享受几年不用操心劳累的日子。

  经历过青年雄赳赳气昂昂的不懈奋斗时期,后半生的慢节奏生活成为了人生走向终结前的缓冲时期。同时回顾和总结人的一生,给予我们以过来人的启迪和智慧。

【从此以后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生的读后感01-20

野草读后感01-20

猫的读后感01-20

呐喊读后感01-19

氓的读后感01-19

《彷徨》的读后感01-19

简爱的读后感01-19

诺言读后感01-18

《输赢》读后感01-18

《老子》读后感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