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

时间:2023-09-27 12:57:34
  • 相关推荐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1

  叶圣陶,这个名字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他是我国的现代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出版家。在小学课本里收录了叶老的好几篇文章。他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的这些理念,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这几天有幸读到《朱自清作品集》这本书。书里面有一篇《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完后对叶圣陶的印象更立体了。

  朱自清和叶圣陶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在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时认识的。当时他们都在这所学校教书,是同事。通过接触,他们由陌生到熟悉,彼此非常了解。后来就写了这篇文章。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这叶圣陶又有如下了解:

  1.和平常人一样,见生人无话说。

  书上这样说: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

  2.平时话不多,但不喜欢孤独,不喜欢与人辩论。

  书上这样说: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这样就过去了。

  3.写起文章文思泉涌,构思巧妙,拈笔即来。

  书上这样说: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地挥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

  4.作息非常有规律。

  书上这样写:早上七点起,晚上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后门了。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2

  26岁的我终究是想写些什么?可是,又不知从何写起。有时真的羡慕叶圣陶,他能那么从容自在、悠闲的写着他各种各样的书。为什么说起叶圣陶呢?那是因为自小有读一些叶圣陶的选编辑,偶然读起《朱自清散文集》的时候,其中就有一篇《我所见的叶圣陶》。

  文中从“我”从朋友口中听说的叶圣陶,和因为叶圣陶的名气而熟知叶圣陶的名字。对其人格没有一点的了解。到初见叶圣陶,看出文章中“我”对于名气鼎盛的叶圣陶心中有着一股尊敬或是崇拜,或许叶圣陶那样的人本就十分值得人尊敬和崇拜。“我”与他为友后,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却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尤其是“我”唯一一次看见他发怒,便是对风潮妥协者的唾弃。再到“我”约叶圣陶到杭州去教书,与他相处的日子,深刻的感受着他对写文章的执着,以及他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场面。

  他最爱的就是写小说,从没有停歇过。后来,叶圣陶终是回去了。朱自清在文章中写到“在杭州呆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的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然后又叙述了叶圣陶近两年的行程。后又说到。一次路过上海,朋友饯行,叶圣陶也在。这段文章中体现了叶圣陶的生活十分规律,却为着朋友迟归。体现了叶圣陶对友谊的重视。朱自清后来只写到“一眨眼三年,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懒。我只能从叶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变迁。”文章就结束了。

  对于叶圣陶我大约只能从各各文人的笔下而得知了,又或从叶圣陶自己写的文章中去体会。不过我读的这些书真的是叶圣陶当初写那些语句吗?我从书中了解的叶圣陶、朱自清便是真实的他们吗?想着这些问题我又疑惑了。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相关文章:

所见的作文03-13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06-21

所见优秀作文03-05

《所见》教学反思04-05

所见教学反思05-01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06-30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01-14

稻草人叶圣陶读后感03-26

(精华)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08-22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