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灯塔男孩》有感

时间:2023-12-25 16:10:51
  • 相关推荐
读《灯塔男孩》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灯塔男孩》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灯塔男孩》有感1

  从来没有一本书,像《灯塔男孩》这样将我如此真切地代入,几度哽咽。

  童年丧母,小吉尔莫是不幸的。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温暖的爸爸。虽然爸爸没能及时发现小吉尔莫其实早已知晓母亲不在的真相,险些给小吉尔莫的成长带来适得其反的伤害,但这并不有损他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的形象。他假扮妈妈给小吉尔莫写信就足以表明他对小吉尔莫无微不至的关爱。他每给小吉尔莫写一封信就等于在折磨自己,逼迫自己一遍遍想起爱妻,并一遍遍欺骗小吉尔莫也欺骗自己:她会回来。作为丈夫让他接受妻子已经不在的事实是残酷的,但更残酷的是让他作为一个父亲接受自己的儿子已经没有母亲这一事实!

  小吉尔莫的遭遇是可怜的,可我又羡慕他有那样一位有爱的爸爸,更准确的说是他有一个曾经不知怎样爱他后来知道怎样爱他的爸爸。而我的父亲很少知道怎样才是爱,更多的是给家人带来伤害。

  小说也许是虚构的,但有些现实比小说更加夸张。

  我在读小吉尔莫的故事的同时,等于重温了一遍自己的童年。

  我的童年可谓是天无三日晴,不是在暴风雨的恐惧中煎熬,就是在阴霾蔽日的压抑下苟活。我的父亲喜怒无常,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轻则对家人破口大骂,三日不绝于口,重则拳打脚踢,犹如至死方休,其画面之恐怖让鸡不敢飞狗不敢跳。家里有这么一颗不定时“炸弹”,想不在十里八村出名都不行。为此,我害怕与村民接触,总觉得没脸见人,路上遇到了,能避就避,实在避无可避,就希望对方视我为空气。在恐惧和羞耻的培养下,我养成了敏感、自卑的性格。像小吉尔莫那样大大方方、阳光自信的`站在台上面对全校师生演说的情况,在我童年的身上是万万不敢想象的。也许我的童年并不比小吉尔莫不幸,但我自小养成的那些阴暗的性格真的很不幸。

  小吉尔莫憋尿的经历,也是我切身体会过的。

  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其实应该上小学二年级,但由于我早上学了一年,学校就安排我连续读两个一年级。因此,我父亲跑到学校大闹一场。当时,整个校园都响彻着他的谩骂声,以至于老师们的课都讲不进去了,只好安排大家自习。我坐在教室里的板凳上,周围都是新同学,如坐针毡,可我一动不动,下课了厕所也不去,去厕所就意味着要接受更多师生的目光。后来,实在憋不住,我就尿裤子了。也许是尿的次数太多了吧,也许是同学实在受不了那骚味告诉了老师,又也许是老师自己受不了了,总之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连哄带吓,我还是一动不动。于是,她叫来了读六年级的姐姐,让姐姐把我送回家。我害怕回到家里被父亲骂,无论姐姐怎样连掐带骂,我就是死死抱着桌子不挪窝。后来,姐姐跑回家给我拿来了裤子换上,可还是没坚持到放学,就又被我尿透了。虽然这是一种羞耻的经历,但不得不说为我日后参军打下了基础,在训练场上,有时谁最能憋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吉尔莫就像灯塔一样,始终在用他自己所能发出的能量和能想到的方式默默地发光,让他迷失的父亲终于找准了航行的方向,想必这就是书名的由来吧。读到“小吉尔莫拉着他的父亲像一艘拖船拉着一艘疲惫的船驶向港口”的那一刻,还是没忍住泪崩了。可是,孩子并没有救赎父母的义务,只有父母肩负着保护孩子成长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成年人靠孩子得到了救赎,那是这个孩子的可爱,也是这个成年人的无耻,更何况为人父母者。而现实中,孩子都很可爱,而父母却有很多无耻的父母,而那些无耻的父母往往无药可救,他们不是将孩子当成上天的恩赐细心呵护,而是将孩子视为自己创造的、可以随意处置的、会换来回报的私产,并以“生你养你”的恩人自居、自我感觉良好。遇到这样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不幸,也是一生的不幸!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或计划为人父母,我建议看看这本书,也许不能让你更好的爱你的孩子,但至少能避免一些伤害吧。

  还有一部电影叫《何以为家》,也一并推荐。最后引用电影里小主人公在法庭上说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我希望大人们能听一听我的话,我希望那些无力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

读《灯塔男孩》有感2

  这是一篇由西班牙作者亚历山大.帕洛马斯所著的短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层层剖析出藏在奇怪男孩心里深处的意愿,种种奇怪行为的背后,体现出纯真孩子心中对父亲和朋友无私的大爱。正如作者文末的总结:投射在我心头的光亮,来自于你的爱。

  小吉尔莫是名小学生,有着奇怪的言行和愿望。别人都是要成为球星、政要、超人,可他只想变成仙女玛丽。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进而把他引荐给心理医生进行引导。

  引导过程中通过孩子的绘画、文字描述,逐渐引入了更多的疑问与冲突,明显感受到这对父子之间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孩子心里明白却不懂如何表达,也不敢直接表达。父亲则是刻意回避妻子已不在世的事实,为了保护孩子而做了隐瞒,每周假装以妻子的名义给孩子写信。

  随着孩子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描述越来越具体。基本的事实才逐渐表露出来:夫妻双方因工作问题有些矛盾,空姐妻子不顾丈夫的反对在一次全家英国旅行结束时直接去迪拜上班,丈夫带孩子回西班牙继续找工作。紧接着妻子飞机发生了以外,全体机组人员失踪。丈夫为了保护孩子而故意隐瞒事实,孩子因为缺少直接的母爱而变得行为奇怪。

  这本身是一个情节比较简单的故事,但它的不朽之处在于孩子心中的伤痛与爱意。他已知道母亲已失踪不会回来,也知道父亲每天晚上独自对着电脑屏幕暗自流泪。但他爱自己的父亲,明显看出父亲无法接受妻子已经不在世的事实。自己虽然承受着丧失母爱之痛却不敢在父亲面前表露出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他与母亲共享的玛丽仙女身上,在父亲不在家时穿母亲阿曼达的衣服。明知父亲在骗自己不但不揭穿,还极力避免让父亲察觉谎言穿帮,为了不被发现而经常憋不住尿而尿床。为了挽救父亲,全力练习魔法咒语以期望用此恢复父亲的身心健康。

  剖析出这些行为背后的想法以后让人不禁感到心头一酸,父亲尚且无法从失去妻子的悲痛中走出,孩子却能忍住失去母亲的悲伤而去照顾父亲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挽救父亲。

  给人启发最大的是幼稚的'父亲,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能自拔,还要假逞能用幼稚的方法去忽悠孩子,殊不知自己的想法、行为早就被孩子看穿,反而要隐藏实际感受来照顾父亲。

  读完此书不禁对照自省:自己的行为处事是否也像这位父亲一样幼稚。自以为在努力帮助别人而实际上自己才是真正被照顾的巨婴。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认清自己的角色,但所有基于善意的行为最终都是能被对方理解的,隔阂消除时自然可以收获亲密关系。

读《灯塔男孩》有感3

  暑假里,我读了西班牙作家亚历山大帕?洛马斯的作品《灯塔男孩》。它以细腻的情感和温暖的文字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里,让我的心弦一次又一次被拨动,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九岁男孩小吉尔莫的故事,他的妈妈是一位漂亮的迪拜空姐,但因为飞机坠海,不幸离开人世。他的爸爸是一个失业的航空设计师,因为妻子的离开,他变得暴躁。小吉尔莫就用孩子的方式与失业且失意的父亲相互温暖。

  小吉尔莫虽然只有9岁,也时常做着调皮捣蛋之事,但他有着一颗纯洁而美好的内心。为了让老师们接受他,为了朋友们,他使用自己的“魔法”来换取他们内心的宁静。他对喜爱仙女玛丽的坚持,对内心秘密的坚守,对身边人善良的姿态,尤其是他给予父亲的那份温暖与体贴,都让我觉得他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就像一座给人光明的灯塔。

  《赫芬顿邮报》给予这本书的.点评是:“你一边读着,想笑,又很想哭,还想把小吉尔莫紧紧抱在怀里,好像那是曾经遗落的另一个自己。”是啊,从小吉尔莫的身上,我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五岁那年,为了送礼物给妈妈,我在客厅的白墙上作画,结果被妈妈揍了一顿;六岁的时候,我想为爸爸擦亮皮鞋,把菜油抹在鞋面上,然后爸爸大发雷霆;七岁的一天,我模仿巴拉巴拉小魔仙挥舞着魔杖,没想到把家里的花瓶打碎在地……从小到大,这样的傻事干过不少,也因此挨过不少打骂,但即使这样,我依然单纯地希望自己能像蜘蛛侠那样神通广大,依然会单纯地想着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如今想来,那是多么纯真而美好的心灵!

  《灯塔男孩》是一本流淌着爱意的书,它让我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勾起了我对即将逝去的童年所有的回忆。它更让我深深地懂得: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向着明亮那方,成为温暖他人的一座灯塔。

【读《灯塔男孩》有感】相关文章:

灯塔的作文12-18

关于灯塔作文02-08

读《小河男孩》有感01-08

读《手斧男孩》有感01-02

读奇迹男孩有感05-05

读《奇迹男孩》有感12-25

[精品]读《手斧男孩》有感11-27

读购买上帝的男孩有感04-23

读《手斧男孩》有感15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