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4-02-04 15:11:56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例13篇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相信大家这一天里都收获颇丰吧,因此我们要写好日记了。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无止境的,在二战期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都是在苦难中长大的,安妮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犹太少女,本应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当时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1933年,父亲奥图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那里上学,暂时有一段平静的时光。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

  1942年,由于纳粹捕捉犹太人的行为日益严重,安妮一家决定搬到更隐蔽且安全的地方,那年的7月9日,安妮一家与范丹一家搬入奥图公司的三楼与四楼,以书柜挡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过着隐蔽的生活。应还可以住一个人,所以后来他们的伙伴又多了一位牙牙医杜赛尔。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的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正处于花季少女时期的安妮,在极度的恐慌与不愉快下,在暗淡无光的密室里,度过了少女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她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走到处处都会受到德国人歧视的犹太人。战争的残酷令我们无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凡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安妮死的时候,年仅15岁,因伤寒而死去,她本来应有一个美好的生活,但由于战争,她失去了生命。但从她的日记里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她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渐渐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少女。所以,我们要远离战争,减少战争对我们的伤害,让和平永驻人间。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2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女孩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写下的日记,安妮弗兰克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德一个犹太家庭,15岁在法西斯集中营悄然死去。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过很多次,对它的认识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起先,我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安妮成长历程的书,安妮以一位青春少女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成年人世界的看法,以孩童心理洞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她有花季少女热情活泼的天性,她用火一般的热情去渴望世界对她有同样的包容。随着自己的长大,她的心灵变得越发地细腻纯真,在向青春期的步入中,她比以前多了几分羞涩与成熟。同时,她对书籍也变得越来越爱不释手,对知识的汲取越来越广泛。与我们不同的是,成长中的安妮,对事物的认识却又更加深刻细微。她比一般孩子更用心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更用情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

  慢慢地,我发现了她那优美的而又不为人知的写作才华。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让同龄的我们产生了共鸣。她将周围的阴郁与恐怖,自己的淘气与梦想,他人的争执与心理,一一展现了出来。全书的语言朴实而又精炼,使阅读中的我们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她的语言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与她的思想融汇在一起,共同去感受她周围发生的点点滴滴。

  后来,我领悟到,这又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和我们一样,安妮本该拥有一个充满阳光与自由的少年时期,然而,她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战争扼杀了这个少女美好的生活,如同将来自由飞翔的蝴蝶禁锢在一个蚕茧里。对于冲破这坚韧的蚕茧,她无能为力,她只能默默承受上天给她注定的命运。但是,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渐渐充满了满足,她最大的奢望就是安宁地度过每一天,让知识来活跃自己的头脑,给自己带来欢乐。处于黑暗中的她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她同样拥有自己的梦想,静静地等待生命机遇的到来。如今,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却不以为然,丝毫没有为自己拥有这一切而感到幸福、自豪。

  落幕了!安妮带着未完成的梦想离开了人世。她的死亡结束了她黑暗的生活,同时也结束了她心中那份对自由深深的渴望。

  人们呀!我们呼唤人性、安宁与和平,同时,我们也呼唤现代孩子的醒悟。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孩子们,奋斗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3

  小巷中,走过的人们相视一笑,互问你好;凉荫底下,互相依偎着的老人嘴上挂着一丝笑意;和平广场上,和平鸽拥揽着一缕金色的阳光……这些安然的场景却不能让我忘记了《安妮日记》……

  初涉《安妮日记》在上个学期,我花了很长时间在这本书上。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上的沟通。

  正式这番不寻常的沟通是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与触动……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女孩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那么悲惨的遭遇。二战爆发后,布拉特便对波兰突袭,便对犹太人进行大肆屠杀……安妮一家人躲到一个密室里,但是这有用吗?敌人发现他们后便把他们关进令人窒息的集中营。但小安妮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每天她都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小女孩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出色。无奈的`她还是喊着热泪倒在血泊中。但她的精神并没有倒塌,直到法西斯倒台了,他们才获得了重生……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敬佩,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更多的是对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恨,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人要制造那么多不必要的不幸,难道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百般不解、惆怅……

  为什么文明不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像蒙大奇一样,像乌托邦也罢,至少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里,怎们就不能呢?是的,或许我觉得可能。因此,我希望,希望时间停止战争,希望白色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放下橄榄枝,希望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

  知道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恶战,一场可怕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心裂肺的痛苦呻吟,不要让我想起那些人们不幸的眼泪,不要看到他们绝望无助的眼神,不要看到他们孤苦无依的身影。我要听到全世界人们高声朗诵和平的赞美诗,要看到渴望和平放飞和平鸽,而不是呻吟无助的咏叹调……

  看看周围人,一切都是多么的祥和,盲童也不焦躁了,老人他们嘴上也洋溢着彩虹弧度的微笑。每一样事物,每一个人,甚至每个微生物都是那么自在,看起来是那么幸福。

  让我们停止战争,爱护生命吧,让和平永远伴随我们左右,让世间没有那么多痛苦与不幸,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4

  那是一段并不完美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留意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我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搞笑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我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完美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完美期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期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此刻,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完美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此刻的时光。

  “我期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完美愿望,记录她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5

  这是整本书中,对于我来说感受也最深刻的一句话。这个和我们一般大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过着为了逃避迫害躲藏在密室里的隐蔽生活。虽然她遭遇不幸,但她依然是个被上帝宠爱的孩子,她依然保留着少女原有的天真想法。或许,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只要能活着,只要能见到阳光、天空,就是一种幸福”,实在有点荒谬,我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每当大人感叹现在的幸福生活时,都会被我用一句“这只不过是时代在进步”而草草带过。如果不是因为读《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根本不认为这些话,是出自一个还不到16岁就已经离开人世的少女。她的话中透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绝望,平淡却又真实的`话语,展露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惨。我知道,我永远也无法体会那种惨痛以及凄凉。

  安妮的日记本是她13岁的礼物,她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伤寒夺去她的生命为止。安妮过的是隐蔽式的生活,但她的日记中记录的却几乎是密室外发生的事。我不知道安妮是怎么知道的,我甚至在想,如果安妮一直不去了解这些事,或许她就更会像一个普通的少女。当一名记者——这是安妮一生的志向。但这个志向,对当时的安妮来说,却是如密室外的天空一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安妮没有放弃,攥着手中的笔,写下她用双眼看到、双耳听到的一点一滴。在二战期间,她乐观,她坚强,她执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选择放弃?哪怕只是碰到了字数多一点的题目,都曾头痛过的我,有什么理由避开“羞愧”之词。《中国达人秀》中的那个缺失了双臂的男孩,用双脚弹着钢琴,演绎着一场绮丽的华尔兹的男孩,曾经说过:“我人生中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就精彩地活着!”我的生活,我的人生至少在现在可以说是幸福的,没有一点坎坷的。所有人都在努力,安妮在努力,那个断臂的男孩也在努力。我们四肢健全,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受到父母近乎于百分之百的宠爱,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还没开始,就先放弃,轻而易举的被困难击败,遇到一丁点儿的不顺,就选择自怨自艾?我们不能这样做,更没有权利这样做!虽然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6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爸爸妈妈,姐姐过着殷实安定的日子。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严酷地虐待,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严酷的虐待。为了逃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子里边,成为了他们荫蔽的“密室”,相同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日子了2年。2年这但是什么概念哪,他们竟然那么有意志地生计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具体地描绘一下,为了逃避德国法西斯的进犯,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结结实实,窗户悉数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布,挡住亮光。白日,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咱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国际仍是存有一些很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物便是从靠公司几位职工。这些人忘我为他们贡献,给予他们食物,书本,学习!但是……

  但是,想想也是!密室的日子可不是好过的,在里边的日子不能看到阳光,不能接触天然,是极端单调,愁闷的和无聊的!这儿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杰出的教师,没有无限的高兴,没有……并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役局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性”,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触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复的工作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宣泄,倾吐!她巴望自在,高兴。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日子的观点。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老练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意志!

  中心也有许多的人鼓舞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便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地感动!主张我们也去看吧——你们会感触到里边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我们阅览愉快!

  上海松江区上海大学隶属外国语中学初一:小问题15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7

  有一本书,它虽然年代久远,但宝刀未老;它曾久经沧桑,却面孔如新。它就是安妮日记》。

  在那个深受着纳粹黑暗势力张牙舞爪的年代,犹太族人民正遭受着灭顶之灾,没有光明,没有未来与希望。

  在纳粹的魔鬼统治下,所有犹太人都受着歧视排斥。随着一道道残酷的命令下达,犹太族的孩子被强行要求转入犹太学校,安妮也不例外。自此开始,安妮不能平等的同外界交流。纳粹分子这样的行为是多么的自私,令人咬牙切齿。在学校,安妮和她的犹太族同学理应是无时无刻遭受着精神的屈辱。从日记我们的自由已经少的可怜,不过总算还能忍受rdqu;看出,这时候他们没有了言行自由,有的是思想束缚的牢笼;他们抬头望不见深邃而湛蓝的天空,看得见的只是黑暗而肮脏的角落。这群可怜的人们,甚至连在街头都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在我看来,这无疑是纳粹分子站在所谓的高角度去质疑一个民族的骨气和尊严。这群恶煞穷尽所有手段,想方设法的捆绑犹太人的所有,但我看来,他们用铁笼子囚禁住的仅仅只是几幅躯壳,他们捆绑不住犹太人自由不屈的精神灵魂。

  紧跟着纳粹宪兵的抓捕犹太人行动开始,安妮一家与他们的其他朋友被迫躲在了一座食品大楼。这儿只有小小的几间密室,狭小黑暗。从此他们便长期的定居在这个秘密的小阁楼中。我觉得生活中,他们的食品供给可能是最困难的一项。在无人问津的小阁楼里,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外界援助,只有夜晚偷偷的跑去,还只能是去黑市购买食物。由这一个词语的选用,就可以看出在纳粹统治下,社会各民族的不平等,还能隐隐透出社会矛盾的不安存在。仔细看过,从这些日记文字中,单是食品一项,就制订了看似繁琐的许多规则,早餐每天早上九点,星期日和假日约……我想,正是这些平时看似无用的食物和吃饭规则,才能维持在困难时期小阁楼里的长久生存。这恰恰更好的体现了安妮与他们的镇定智慧。从这些一个个小小的生活片段中,安妮向我们展现了他们躲避纳粹的'真实的生活细节。

  也许安妮的生活只是简单地叙述艰苦的生活,也许安妮的生活是那时候犹太人生存的一个缩影……但我觉得无论安妮日记是什么,它永远体现着在特定困难时期,人们所体现出来的镇定智慧。在我看来,这种智慧的产生可能是被压迫的,是被束缚的。但这种智慧的价值一定是万分宝贵,值得我们去好好深思与琢磨。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8

  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9

  一位少女未到花季便在集中营悄然死去,一本在黑暗中写成的日记却永远传下来。她的希望、她的勇气和她的温柔的悲伤永远地打动着全世界青少年和父母的心。——题记

  “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它的影迹,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和依然存在的消息……”美丽的音乐、美丽的时代、美丽的季节,岁月领着一个美丽的女孩进入我的生活,她的名字叫安妮。

  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是她乐观向上,不惧困难,让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也许,历史的教训要由千千万万条性命来换取,安妮最终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我不去想象她和姐姐在集中营中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因为那会使人心碎。我只提醒着自己:安妮的生命止于青春,而她的生命却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穿过时空丰富我的心灵。在生命的路上,我比她走得远。但在以后的路上,我的脚步将添加另一鲜活生命的重量,留在时间上的脚印也将更深。

  安妮曾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没有我。”日记带着她化为一只和平的飞鸟,飞翔在历史的天空,而我也寻见了“天空的翅膀”,听见了鸟飞的声音……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0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读完这部书后的感想,涌到心头中的是对德国犹太人以及安妮?弗兰克一家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的是对德国法西斯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行为的愤怒,不解。

  这本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记叙了安妮?弗兰克一家以及四名犹太人为了逃避生离死别的命运,他们便佯装失踪,躲进一座楼房后部,即所谓”后屋“,他们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们在这种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境况下生活了两年多。安妮把他们在”后屋“的生活情况,也包括自己忧愁,不安、欢乐、爱情全都倾诉在这本日记中。

  我觉得,通过记录在日记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可以发现,安妮是一个聪明、善良、纯洁,敏感和热情的'一个少女,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爱好和兴趣十分广泛,涉及的范围遍及许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时刻都有危险的绝望处境中,她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对生活的观察已经远远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她通过观察周围这群人,写下了她对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不难理解,安妮正是通过对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对”后屋避难者“之间的种种纠纷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上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方面,安妮能对自己一分为二,无情的剖析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此外,日记里还记下了她与彼得之间的爱恋和她对待爱情的严肃态度。

  这本日记中侧面反映最多的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占领了荷兰,在政治制度上,德国法西斯给犹太人制订了一大堆不成文的规定,可以这么说,在人格上,法西斯认为犹太人永远比他们低一等,这也反映纳粹德国的残暴。日记的最后,十分,具体形象的描绘出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的抓捕并屠杀犹太人,许多人甚至官兵也开始在黑市卖食物、药品给犹太人,以此来盈利的表现。

  这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记,却真实的反映了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反法西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1

  在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我和女儿将《安妮日记》重温了一遍,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可爱的犹太少女,刚过了13岁生日的她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和家人躲在了狭小的密室里。在暗无天日的25个月里,她用手中的笔在心爱的日记本上记录了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宗教、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安妮在日记中写到“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开端。当我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当我和孩子读到这一段时深深地被安妮的乐观和善良所打动,常年被黑暗和恐惧笼罩着的密室,依然阻挡不了少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女儿红着眼眶对我说:“安妮如果和我生活在一个时代多好啊!她一定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实现她的梦想。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像安妮一样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困难。”我很欣慰孩子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

  我觉得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很有意义,我身边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长大了反而跟父母关系疏远了,我觉得陪孩子读书是拉近亲子关系很好的途径,陪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可以跟他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加以正面的引导,陪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护和重视。书籍不仅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的窗口,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讲一些生动易懂的小故事,有时鼓励她往下编,虽然只是简单的三言两语,但是我发现孩子的想象力真的让我们这些家长自叹不如。等孩子上了小学后,除了读学校推荐的经典书籍,我不强迫她必须读什么书,反而鼓励她到书店买一些她感兴趣的书籍。我会抽时间把她的书看一遍,我会和孩子讲,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做一个宽容的人。好的书籍不仅能让我们丰富思想,开拓视野,还能从书中吸取人类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效果远远胜于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孩子从被动读书到爱上读书后,你会发现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再也不是苦思冥想的凑字数了,我在读小孩作文时就经常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成事在勤,谋事忌惰”读书也是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和书籍一起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2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16岁的犹太女孩。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被杀害,理由只有”他们是犹太人“

  因为安妮是犹太人,就整天躲在后屋里不敢出门,若稍不小心,就会被人盯上。他们做事还要轻手轻脚的,生怕弄出什么声音被人发现。他们有许多好朋友,时常会给安妮带一些小礼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许多礼物,最让她喜爱的就是她的日记本,她还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吉蒂写信,向吉蒂诉说她的一切不幸,在后屋里发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后屋里他们所有人都很团结,从不为一些小事而争吵。安妮告诉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们会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宁!每当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盖世太保抓走,就会引起她心中的愤怒与痛恨。她痛恨战争,是战争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于她的自由!

  在后屋有时还会遭遇盗贼的偷窃,这时男人们就纷纷下楼查看,女人们则在楼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夜晚有时还会受到炮弹的轰炸,一听到轰炸声安妮就光着脚抱着枕头哭喊着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去,因为对她来说除了那里她别无去处!

  有些时候因为憋闷,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场,可是她不能,她只能从这间屋子踱到另一间屋子。为了发泄,她只能去找彼得,与彼得互诉苦衷,只有这样她才会快乐一些。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里,安妮竟说”一个快乐的人会使别人也快乐,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不会被苦难压垮。“说出这些话的安妮,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当形势好一些的时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够重回校园,与伙伴们共同玩耍。安妮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独处,但这些渴望,善良、美丽、可爱的安妮都无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后屋的犹太人统统被英军带走,分散到各个集中营。1945年,安妮死于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藏匿的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

  可怜的安妮,如果当时没有战争,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生活得很快乐呢?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如果世间没有战争该多么的美好啊!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3

  当我在新华书店寻找书来写读后感时,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记》所吸引。以前我不知在哪里听说过,《安妮日记》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妮的犹太少女在二战期间所写的日记,但是具体的资料我并不清楚。于是借着这次“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活动的机会,我决定就透过阅读这本书来写读后感。

  简介:《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记录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我读了《安妮日记》之后,安妮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对我的感触颇深。在我查阅了资料后,我深刻的明白:在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这是一场堪比南京大屠杀的.恶行。

  对安妮,我是同情的。作为一位花季少女,没有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与同学朋友嬉戏玩乐,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满恐怖的密室之中,情绪抑郁————“星期天的时候,我的精神状态最不好。这时屋子里的人们情绪都很压抑,气氛郁闷得令人窒息。我们听不见外边的一点声音,屋子里这种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我,拖曳着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狱的最底层……我觉得自我像一只被关在笼子的小鸟,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笼子的栏杆上撞击。“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鲜空气、有欢笑的地方去!”

  对安妮,我是敬佩的。作为一名少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最终完成了这本伟大的著作,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并且该书已被作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更就应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我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