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14 07:42:43
  • 相关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1

  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从人过世以后的角度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世间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与贪婪。在这样的世界里,亲情和友情是我们生活里唯一存在的依靠。余华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七天里每天都遇到不同和他一样在生活底层的人们,时时刻刻有人遭遇不同的事故导致死亡,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这里聚集着没钱买墓地的亡灵们,他们都存留着遗憾和生前的后悔,不过终究可以在这里获得他们所渴望的安宁,并与之前死去的家人、朋友们相汇直到在世的家人有钱帮助买墓地。

  我对这本书的感触特别深,被爱感动的`同时也为世间的不平等和残酷而感到恼怒。第一天,杨飞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带上预约号前往了殡仪馆。殡仪馆里竟然还分成了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余华展示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有钱人都趾高气扬的走向进口焚尸库,拥有着价值连城的墓地,且能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然而普通人静静的等侯着,走向国产的焚库炉。杨飞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并没有墓地,不知去何方。余华运用讽刺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社会中其实也是如此。第二天,他回忆了自己过去的婚姻。上流社会的李青死心塌地的跟在他的身边两年多,之后她却厌倦了平凡、清平的生活,为一个海归博士而跟他离了婚。后来李青第二次的婚后生活过的极其不幸福,结果自杀了。人们总是会被金钱所迷惑、对自己生活感到不满,贪婪的追求更多,然而最后变得一无所有。杨飞和李青的爱情被现实所隔绝,但是两人之间的挂念和爱一直存在着。第三天,杨飞讲述了自己的出身。出生时,从厕所洞里掉落到了火车铁轨上,被杨金彪即时发现并辛苦拉扯长大。他年幼在杨金彪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被他们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动了,使我热泪盈眶。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他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杨飞!在工地工作时还把他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喂杨飞喝;为了照顾好他终身未娶;毫不犹豫地支持着他的工作事业;得了不治之症离家出走为了不拖累他。亲情和友情在冰冷的世界上留下了人性的温暖,但世间的悲剧却连续不断。在之后的四、五、六、七天里,杨飞在一路上聆听了许多亡灵的故事。有二十七个婴儿被丢入河中;鼠妹因男友买假iPhone给她而跳楼自杀;男友为她买墓地而卖掉肾。

  小说故事情节非常激动人心,采用倒叙的手法给我了残酷和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余华在揭示世界上的种种问题的同时不忘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我觉得在绝望中存在着希望。在享受阅读这本小说时,我也更加认知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争论。余华关注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描绘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并引伸出了人的存在和生命价值等问题的多个答案。可是在控诉社会上各种问题的同时,作者没有解释产生这些悲剧背后的原因,使我产生了一些对故事的疑问。这个小说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对人物形象没有特别的深入。余华只勾画出了人物的外貌形象,并没有深层次的讲述他们的人物变化和细节描写。这样缺少说服力,使我感觉他们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但是小说情节和内容还是让我看的津津有味、陷入其中,让我开始思考现实中和书里世界的不同和相似度。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是被书中的世界和杨飞遇到的各种遭遇所震撼了。这本小说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我看的特别快。我极力推荐余华的这本小说。文章的语言十分简练朴实,通俗易懂;内容引人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故事让人惊叹、不由自主的思考起现实社会!

《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2

  史蒂文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对我来说也许可以忍受,可是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让人受不了”。刚读《第七天》这本书就被它深蓝色的、有些孤独、压抑的封面吸引。在一个下午的大快朵颐后,我读完了这本书。

  《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为叙述视角,描述了杨飞死后七天中的所见所闻,第一天他回忆了自己是加何死的,看到殡仪馆的焚烧还有三六九等之分,我的心着实揪了一下;看到杨飞为自己送葬,自己戴上黑布悼念自己,我心中也生出了一股孤寂之感。第二天回忆了与前妻的遇见,相爱、分别与重逢。第三天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回想到了自己操劳一生的父亲。第四天他来到了无墓地者的天地——死无葬身之地,并了解到了一对下棋人的生前故事。第五天他在死无葬身之地"遇见了老熟人谭家菜老板,以及视自己如亲儿子的“母亲"李月珍并踏上了寻父之旅。第六天在寻找父亲路上遇到了伍超,第七天终于找到了父亲,也听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结尾是杨飞告诉伍超,"死无葬身之地"是他们所处的地方。每一天都让他懂得了人间珍贵,却再也不能活得坦荡,死的干脆,就连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阶层。

  正如小说的最后“死无葬身之地”一样,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死后也是如此,可有些人死后也依旧成了孤魂,找不到安息的位置。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生活中掺杂着回忆与希望,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的时候,每个人都渺小的如同蝼蚁一般。

  恰恰如同史蒂文森的那句话“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让人受不了”。很多人说这本小说,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杨金彪,因为他一生勤恳善良,捡到了杨飞的他,为了抚养杨飞长大,拒绝了所有的女孩。可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却是伍超。他与鼠妹怀揣着梦想,却不得不苟活于防空洞的污浊空气里。在那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情不是最完美的,但确是最真实的。那是底层贫苦人们的无奈和绝望。伍超硬扛着,在污浊不堪的防空洞里硬扛着,最后死去了。

  小说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让人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生活的艰辛,死亡却只是更加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座的贵宾区穿的都是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也有自己为自己系上黑布悼念自己。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第七天》通篇读下来我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腐败无能的官府以小人物之间的互助,正如余华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即使是在那样一个暴力强拆、丢弃死婴、袭警事件、社会治安极差的黑暗的社会,依旧有人即使过着如过街老鼠般的生活仍然用力地活着。在这样繁华的社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热爱生活呢?在键盘侠们对着拿了银牌的运动员破口大骂,对昔日的奥运健儿恶语相向时,他们可曾想过,这些运动员们为了奥运会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可曾记得,这些运动员们曾经为中国争得了多少的荣耀;他们又可曾记得,这些人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没有这样的现象,又怎么会让他们失声痛哭,彻底绝望?键盘侠们怎么对得起这样一个繁华昌盛的社会?

  《第七天》是一个作家的迫切心情,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这本书不应该只读一遍。于是在一个下午,我又将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花的时间并不多,感触却依旧很深。在这样繁荣的社会,如此阳光明媚,如此春花烂漫,我们更应该学着乐观地面对生活,不畏惧任何困难,永远热爱生命,永远生如夏花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