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0:02:45
  • 相关推荐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的边上》,自觉体悟不深,本不该用自己粗陋的文笔表达什么,但又想记录下个人的浅薄看法,也算再次拜读做下铺垫吧。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在近百岁,也就是杨先生九十六岁高龄时,花费三年精力写出的的一本书,也是一位九十六岁老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这位老人清晰地表达出她的所想所思,这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本书一书共分为两部分,在前半部分,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注释”由多篇散文构成。该散文集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

  人有灵魂,杨先生是相信鬼神的,有关鬼神之说,杨先生曾说“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但书中却又提及了她遇鬼打墙的经历。

  人有本性,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杨绛举出的是孔孟之道所宣扬的“人之初,性本善”,得出的结论是“[灵性良心]是人所共有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后面她举出了自己亲见的弱智低能一男一女两例,证明哪怕“下愚中的下愚”,就算灵性良心较一般人不足,也还是会与亲人相善,多多少少智力犹存。杨绛认为人一出生都是要求好、要求善的,只有个人意识慢慢形成之后,才“懂得犟,长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她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否定,认为“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渐渐发展出来的。”她说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忽略了赤子之心的婴儿阶段,因此才忽略了人善的本性,从而否定了人人都有灵性良心。她用人养的老虎舔到血腥本性发作咬人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证“本性难移”——既然荀子说人能够学好,能够自我改造,那么对于一个“本性难移”的人来说,必然是因为“性本善”,才有可能后天向善。因此“荀子的性恶之说是不全面的,有缺点的。”

  杨先生也是信命的,命定有天。杨绛先生说,命是命,运是运,另外还有命主。一个愚笨、糊涂的人却能够欺世盗名,能够获得财富、声望,这就是命不好运好。而反之,一个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却受人排挤,遭人嫉妒,一生困顿不遇,这就是命好而运不好。而命主,则是自由选择权。运当然能够影响人的一生,所谓的“时运不济”大概也是这个道理。而杨绛先生在书中所说,列举了几个小例子,大概能够从中理解为运的不可改变,其中尤以先生二十八岁开始当两年的中学校长为例。而我倒是认为,命主,也就是自由选择权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命及运。如果没有前面的若干选择,即使到了那个时候,又怎么会有那样的运。站在人生边上的杨绛先生必然不会忽略这一点,那么,大概是“尽人事,听天命”?也许这世上真的都许多人,尽了很大的努力,却依然无法阻挡“厄运”的降临,而杨绛先生在经历了这百年之后,对于这点倒是有了一丝认命的感觉。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杨绛先生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了这样的句子,让人清醒了不少。世俗中的人大多看不透人生的意义,总是执着于太多世俗之物,或是太看重生死。其实生老病死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只不过有早有晚罢了。将这一切看得太重,只会给自己的人生戴上一个个的枷锁,其实没什么实质性意义。我认为,唯有把握当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而不是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这样人的一生才是真正的精彩,我也在想,也许十年、二十年后还会再次拜读这本书,那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也很期待,未来的事就交给未来来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