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1:20:51
  • 相关推荐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见故宫,是在课本里,它是见证新中国诞生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它威严,庄重,也很神圣,它和我的距离是纸张,是路途,也是岁月。

  而我,一个数十年的生命妄想看清一位六百年的老者,就如一只蜉蝣盲目地游走于天地。但是故宫就是那么有吸引力,无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国家宝藏》,每一个有故宫身影的地方,都会让我痴迷,所以当我翻到《故宫六百年》的那一刻,就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激动。

  《故宫六百年》,大部分内容集中在明清两朝,结合文献讲述24位皇帝在位时前朝后宫的正史或者轶事再到讲述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历史,体验一场由君到民的历史之旅。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向天下宣告:紫禁城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己告成。

  可故宫的建成远不是了了几字写得那么轻松。它是经大明初立的政局不稳,洪武时期的三都不定,以及建文永乐的夺权之争后,才有了永乐帝决定迁都北京的的决策。有了洪武和永乐所奠定的基础,明朝在洪熙,宣德年间也算是短暂繁荣,但由于征战不断和明代几任皇帝的早逝,正统和景泰时期可谓备受外敌内乱的困扰,后来成化和弘治中兴又让明朝恢复了民生。但明朝皇帝的寿命似乎有一个怪圈,无论是有雄才伟略的帝王还是痴迷丹道木工的荒诞君主,都活得不太长久。又因为明朝有东西两厂的宦官干预朝政,更加速了明朝的衰败。即便崇祯帝再怎么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朝政,也落得个杀死妻女,自缢景山的下场。

  明朝的结束固然惋惜可叹,但我们能从洪武帝朱元璋身上学到了什么叫谋略与布局,选贤和举能;从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上看到历代帝王江山永固的伟大理想;从午门廷杖的背后看到文人的铮铮风骨。故宫的历史有恢宏的,也有灰暗的。“历史是胜利者与失败者共同推动发展的”我们既要从正面学习精神,也要从失败汲取教训,这就是历史给后来者的忠告。

  经历明朝的兴衰,紫禁城又迎来了清朝入关。清朝帝王学习汉族文化,通用满汉文字,为稳定中原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历经努尔哈赤,顺治,康熙,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朝局。最有趣的便是康熙帝,智擒鳌拜,撤藩王,精通满蒙汉三语,绝对性的“学霸”人设帝王,放在现代也是一代青年才俊的代表人物。书中更是记载了他平时的作息,一份详细且自律的作息计划表,这样自律的君王,不愧成为千古一帝。书中更有他教育子女学习的记录和他平时饮食的习惯记录,那个不怒自威的帝王形象后也有那么平淡且温情的人父人子的样子,瞬间觉得紫禁城也是一个大宅院,里面住着的康熙就是大家长,他维持这宅院的秩序,也维持着生活的安稳。所以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言,在康熙帝身上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宫的文明,不止是传下来的传世珍宝,更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明,是建筑上的壮丽辉煌,是文化上的丰富多彩,是哲学上的天人合一,是历史上的兴盛衰亡,是服饰上的美轮美奂,是人物上的立业立德,是教育上的成才培养,是礼制上的日常学养。岁月不容易消磨它们,甚至会加深它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故宫就是一个文明的象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里相对近的历史记忆点,是我们打开民族文明的一把钥匙。我坚信岁月从不败文明,也希望更多热爱历史的人通过故宫,通过《故宫六百年》,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文明,追溯过往的同时,去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