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有感

时间:2024-02-22 07:09:55
  • 相关推荐
读张爱玲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张爱玲有感1

  《不幸的她》主要讲述了一对少女时代的密友,长大以后,一个为反抗母亲为她订的婚姻而漂泊四方,一个自由恋爱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年后,两人相见,一星期后,不幸的她悄然离去。因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不幸的她》中,明显地投影着母亲的形象,而倔强地坚持独自咀嚼凄清的她又正是作者的自画像。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

  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袒着胸,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提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雍的爱友的父亲死了,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

读张爱玲有感2

  很多人听说过张爱玲,或许是她那句功利的“出名要趁早”;或许是她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因为慈悲,所以宽容”……有人把张爱玲解读为一种传奇,当然也有人嫌恶张爱玲的冷漠凄清。或许只有默默读完张爱玲的一生,才会多一份对她的理解。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是个悲剧:出生于贵族家庭,却处于没落的尾端;遇见了爱情,却爱错了人。虽有文学的天赋,却不得不以文学维持生计,他乡漂泊,居无定所,如同绝望的曼珠沙华,炙热的盛开,最终却只是平静的死亡。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但是良好的家境到张爱玲父亲这一代已经完全衰落了。她的母亲是一个新潮的女性,父亲也风雅能文,但是后来张爱玲的父亲因吸xx,以及娶姨太太等,而导致张爱玲母亲与父亲的决裂。可怕的家庭氛围,让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而蒙上了阴郁,这也是导致张爱玲怪癖和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或许正是这些不幸的经历,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直钻人心。她用敏锐的眼光注视时代,用尖锐的笔锋写出悲惨,生命只不过一纸的笑话和凄然。

  张爱玲是一个爱得义无反顾的女人,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中,她不在乎胡兰成的年纪,不在乎胡兰成的家室,不在乎胡兰成敏感的政治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就像她自己所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内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开。”只是这个曾许她岁月静好的男人却彻彻底底的负了她。

  张爱玲在自己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第一炉香》等等代表作,但是天才也让我们感到唏嘘,张爱玲远赴美国后,她的文学创作也随之跌入低谷。晚年的她,生活拮据,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她皮肤病的`加重,甚至产生了满屋子都是虱子的幻觉,她不停的搬家于各个汽车旅馆中。最后逝于美国洛杉矶公寓,当她死去三四天后才被人发现。

  张爱玲洒洒脱脱,生平两讫,算账锱铢必较,不爱欠人情,也不爱拖泥带水。有人说她世俗,为了金钱而写作,她也不曾否认。世界遗忘她的时候,她带着天才般的创作来到世间。当世界为她而热闹的时候,她却转身而逃,割断与这世界的瓜葛。

  曾经摘抄过一段评价张爱玲的话,我想,这或许是对她很客观的评论,也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于高楼之上。她悲天悯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里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嚣与极度的孤寂,暗撒一路芬芳,任由裙袂飞扬。

读张爱玲有感3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出自《爱》。看了第一句,

  2.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出自《中毒》?

  夜读发现据说是张爱玲的这两句。文艺女青年为什么这么喜欢张爱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读不了红楼梦,也就读不了这一类型的书。我觉得无论如何,那是在大观园里面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个小地方钻来钻去没有意思。还不如李逵双斧一挥,诸葛亮羽扇一指,杀它个落花流水。

  但是人总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抚,总有些小情怀需要抒发,这些安抚和抒发需要用很细很细的笔去描,用很巧很轻的颜色去写。让人家在细腻转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机灵劲。

  张爱玲就是有这个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写得很细腻,但不机灵,写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档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电视剧,但没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没有把玩的余地。

  “于千万人中遇到你”一句,从佛学中偷来的,用在爱情上很合适。跟你遇见原是有万般机缘,就是这个意思,但用了很细很细的工笔来描,用很铺陈的颜色来排比,觉得很芳香入口,浓淡皆宜。

  遇到了是佛学,遇上后如何说,张爱玲安排的一个小情节:男女主人公即便遇上了一时还不认识,唯有道上一句:你也在这里?

  仿佛是认识已久,只是隔断了数重轮回,此次相见,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极点,也轻到了极点。真是女儿家心思,很细,很温柔,被动的,但心里却有一团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个验证。曲折迂回,让到了无限远,然后慢慢的兜回来,还开出了一朵花,你说是不是很细很细,是不是很温柔很温柔,是不是虽然很细很温柔,但里面有一团火焰,化身出来,成为了一朵非常鲜艳亮丽的花儿。

  我无法知道摘下来的是不是就是张爱玲写的。我没时间钻进去,没时间读。尽管我似乎有的是时间。

读张爱玲有感4

  《张爱玲传》是一本详细描绘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出生背景。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是出生在门第甚为高贵的家庭中的长孙女。关于她那显赫的家世,她在历史上曾经留过声名的列祖列宗,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就曾引起过一些人的议论,然而,曾经显赫的家族并不能提高他们后裔的价值。相反,倒是后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们的家谱。

  本书还介绍了她的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给张爱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层迷雾。第二段婚姻她与美国著名戏剧家赖雅。赖雅也是张爱玲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依然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张爱玲走过了人生最繁华的路段,也经受了人生最苍凉的景象。这种人身的巨变使她在70年代已经停止了写作。

  张爱玲的一生从兴到衰,走过了人身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的最苍凉,她以洞穿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中升华。她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几本小说,但这些小说在当时篇篇震动文坛。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几乎瞬间登上了文学高峰,红遍上海。它的魅力现在还影响着世人。张爱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几本书,从字里行间里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读了本书后我更了解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让我更清晰的解读到了只属于张爱玲的优雅!

读张爱玲有感5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余温尚存,这一存就是一生,对她一样,对胡亦一样。所以,不愧有人讲在爱情面前,即便是天才也难逃糊涂。我算有些许明白了。

  几天,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细细一算,仿似去年看《色戒》的时候,大抵也是这个时间,害怕像去年那个时期的阴霾再次袭来,因为这次我已无处可躲,真的不想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再次逼入绝境,可是似乎又什么都做不了,很多东西点滴引入心里,便也可化作涟漪,荡漾开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还是要说说,开解自己,也留下证据,证明我曾经这样的时光也真的爱过,如是问爱谁,我也想那个人心中自是明白,倘若是真的糊涂,我也只能叹一句"我命该如此“,不敢多说什么,自己实则是活该。

  日子就这么过着,心里的爱与恨先存下,我现在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余温尚存,这一存就是一生,对她一样,对胡亦一样。所以,不愧有人讲在爱情面前,即便是天才也难逃糊涂。我算有些许明白了。

  几天,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细细一算,仿似去年看《色戒》的时候,大抵也是这个时间,害怕像去年那个时期的阴霾再次袭来,因为这次我已无处可躲,真的不想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再次逼入绝境,可是似乎又什么都做不了,很多东西点滴引入心里,便也可化作涟漪,荡漾开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还是要说说,开解自己,也留下证据,证明我曾经这样的时光也真的爱过,如是问爱谁,我也想那个人心中自是明白,倘若是真的糊涂,我也只能叹一句"我命该如此“,不敢多说什么,自己实则是活该。

  日子就这么过着,心里的爱与恨先存下,我现在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

读张爱玲有感6

  读张爱玲的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读张爱玲有感7

  加拿大回来的女朋友问:“你们都说张爱玲的书好看,嗳,好看在哪里?”我们聚餐一共七八人里有两人喜爱张爱玲。我说:“她的文字里有我所了解的上海,让我经常不自禁的笑起来,什么手搭凉棚,就是手搁在眉上……”“那现在要了解上海太容易了,msn什么都知道,用不着看书啊也知道……”哑然。

  不想一下子就看完,知道以后没有爱玲的文字可看了,所以看的特慢,磨磨蹭蹭地结果还是看完了,对于像谜一样张爱玲,就像一下子看到自己喜爱的人在自己面前与他人性交一样,有种透彻感。

  有她全套的书,其他的都是皇冠的繁体字,只有《小团圆》是简体字,但也不错,就是封面不是张爱玲所喜爱的蓝绿,而是回归本色,特有意思。

  那些书里的人物大部分都出现了,都是张爱玲身边的人。为了忘记胡兰成拿明星(或是导演)来填空档,还是个不错的美男子,在张爱玲面前怕是没有一个不自卑的,有一种可能男人只把她当生育的女人看,这样的男人肯定是粗人,没思想只在乎感官刺激的男人,相信爱玲是不会让这样的男人接近的。美男后来跟一小明星结婚,既然是小明星不但名气小,相信年龄也小。

  胡兰成居然把她的'子宫颈撞断,这事让人看了很震惊,一个年长十五六岁的男人,又有那么多女人的男人,在性经验上那么差劲,是个光说练不好的男人。

  紧紧是我的女朋友,一次朋友们喝酒,聊起一俊男,几乎每张脸上充满了爱慕,紧紧得意地笑了:“我一夹他五分钟,真的,骗你们是小狗。”差不都同时尖叫起来。为了她那五分钟,请她去唱歌,一直诱问她是怎样做的,叫她在房里示范,紧紧把我们挑逗的咯咯娇笑,天蒙蒙亮空气中还带着湿气,我跟她坐在她家的楼梯阶梯上,侃侃而谈。难道真有传说中的淑女功。像谜一样解不开。

  几年以后的一天,又碰上那俊男,张嘴但出不了口,后来有好友的男友在浴室里问出了秘密,原因很简单,心里也就豁然开朗。

  胡兰成为了张爱玲登报离了两个女人。一份报纸上的内容有胡兰成一人完成,只是用不同的笔名,可见是位能言善辩的能人,爱玲说女人的爱情是有阴道开始,会说甜言蜜语的占优势是第一步,到床上毕竟要花财力时间等。他俩有说不完的话,互相欣赏,但是张爱玲在床上满足不了胡兰成,事情往往就是那么简单。

  张爱玲记仇,因为弟弟未寄出的一封信,信里说她败坏门风,侮辱了她的人格,弟弟又帮继母说话,所以不原谅他,结果弟弟一辈子未婚,留在国内,在上海的浦东郊县当一名教师,开过眼的贵族一般的女人是不入眼的。

  母亲赌钱输掉了爱玲的奖学金,没有一句解释,这是普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生你出来你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母女俩为了男人而争,看了有点触目惊心。

  文明的背后是原始,张爱玲看穿了领悟了活着的痛苦,回忆甜蜜的爱情时,加了一道开胃菜,来了一段堕胎的心路历程,一个已成型的男孩在抽水马桶里迅速漩去。我捂着肚子有点不忍。人跟一切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是为了传下去生命是需要延绵不断的,人并不是比别的物种更加高贵或了不起,打开老鼠和人的胸腔五脏六腑的排列是一样的,只是形状大小,人比其他动物多了一成思想而已,只能算是高等动物,所以生育是人的天职。

读张爱玲有感8

  “张爱玲”这个名字早在初中之时我就听过。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读到张爱玲的作品,即《天才梦》这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梦》是张爱玲的一篇自传散文。作者通过对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很有名,早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就经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华丽的袍”象征着人生的欢愉,而“蚤子”则象征着人生的痛苦。其实生命也正是由这两者构成的。生命不会仅仅只有欢乐愉悦,它往往伴随着各种艰辛和痛苦,而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们在面对这些艰辛和痛苦时,不应该一昧地妥协、退让,而应该迎难而上。正如老师所说的,人生是为了解决一个个的困难,我们不能反过来被困难解决。

  既然我们的人生离不开苦难,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悦和苦难吧!

读张爱玲有感9

  室内仍然是难耐的酷热,我在电脑上读张子静的书《我的姐姐张爱玲》,一气儿读下去,读得昏天黑地,当然我没忘记热,空调在呼呼地吹着。茶水已经淡而无色,也不愿起身去重新泡一杯。是那通篇美丽而哀愁的叙述,吸引着我并几次被感动得心生无可名状的悲意。相对于张爱玲文字对亲情描述的孤傲与冷漠,张子静是充满温暖和爱意的。他一直在爱着他的姐姐,思念着他的姐姐,也无时不在关怀与关注着他的姐姐。姐姐是旷世奇才,风华绝代,他因此而无比荣耀。他真实而客观地将家族里的一切有关的人物都作了细仔的介绍。包括李鸿章包括张佩纶包括黄翼升等等,描写他们的功与过和繁华落魄。这些是在张爱玲的文字里很少看到的。(当然被她编成小说的是另外一回事)。

  张子静在本书里对姐姐与家族亲眷的往事用平和的语气款款而谈,那么客观而富于理解。他对母亲在他幼小时候的离去也能给予大度的理解。对后母也是用宽容的心态,静静无争。所有亲情与他都像一块质地光滑的丝锦,伸手抚摸下去碰不到一丝疵点。对姐姐的离家、去国,甚至都没有与他做任何告别,也是理解。对姑姑的淡漠亲情没有丝毫怨言。他和姐姐比,虽然生活在父亲身边,其实也与孤儿没什么区别。他幼小的心灵需要姐姐的呵护,需要母亲的爱,可是他被母亲拒绝了。他写,在姐姐离家后不久,他也抱着一双球鞋来投奔母亲,想和她们一起住,可是母亲委婉地告诉他,她的经济状况只够姐姐的教养费。当时他哭了,姐姐也哭了。最后连姐姐也不辞而别,并且是永远的离别,没有音信的离别。那天他又去找姐姐,被姑姑淡漠地告知:“你姐姐已经走了。”便把们关上了。走下楼来,他忍不住哭了,看见满街穿着人民服的行人,想起姐姐曾经说她不愿意穿这样的'服装,太呆板。他以为姐姐是因为不喜欢穿这样的衣服而走的,其实这当然不能是全部的理由。但,他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回是永远地被亲情抛弃了。他一生孤独而且是冷清,住在挥豪无度的父母离世前留下的只有14平方米的房子里……

  也许是沧桑过后的一种淡定吧,张子静74岁动笔写他心中的一切记忆,在充满华丽色彩渲染下的姐姐离世以后,他很平静、很真实地叙述了郁结在心中70年的情愫。然后76岁也悄然离世。他只比姐姐多活了一岁,看来姐姐的存在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他说:“我也没有子女和亲人,但知道大洋彼岸还有姐姐在,我就不感到孤独。”姐姐是他的神话,一种精神支柱。他人生最后一年里只为讲述很多包括姐姐也不知道和没有写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给研究张爱玲者无疑提供了重要而炙手的材料。这是不朽的贡献。

  我总是很看重亲情这一块。所以我读着,感动着,为这对与我不相干的张氏姐弟。他们一个是那么孤绝,一个是如此凄清。但是我觉得弟弟虽然孤独却不自闭,他说在姐姐死后,他就有意常把房门打开来,好让邻里们路过他的门口能往里窥探一眼。他信任邻里,也信任这个社会,这表明在他凄冷的内心世界里还是渴望被关照的吧。

读张爱玲有感10

  一边看穿世俗,一边又不得不世俗着,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人,红尘俗世里的俗气之人。比起红白玫瑰、沉香屑、金锁记等等,我更喜爱倾城之恋一些,因为女主角活得更明白,也更入世一些,既然世道如此,我又何必要别出心裁呢?既然觉得生命更珍贵,那些浪漫与情趣放一边又有何妨,不过是我已经用过了的手段罢了,这多半是流苏点蚊香时候的心里活动吧。

  张爱玲是个聪慧而敏感的人,一边傲慢的看不起这凡尘俗世,一边又不得不认可它,想要别出心裁的爱情,却又无望的发觉全部爱情都殊途同归。总觉得那苛刻尖锐的'文字讽刺的不是世界,而句句针对的是她自己,讽刺自己的害怕和无用,还夹杂着些许的自怜。

  生错了年头的天才。总想着她假如生活在现如今的社会会是怎样。又或许是我想多了,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喜可以不看。

读张爱玲有感11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在娘家人面前受尽冷嘲热讽。她在娘家无疑成了累赘和多余,就连她的母亲也不肯怜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个爱她的并能满足她物质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无其他。范柳原,一个不被家族承认的私生子,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回到中国为了寻根,为了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纸醉金迷,放浪不羁的生活,让他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当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纯美的爱情,但他内心深处对此却是如此渴望。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处,理所应当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她固执地认为,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有一丝真情,即使仍是无关爱情的,只要对她负责。白流苏或许也不需要,婚姻和爱情,可能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苏的心思,只是“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白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爱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来,一场战事成了两人结合的催化剂。“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跟随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我们的是一串串省略号。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读张爱玲有感12

  读张爱玲散文有感名家散文读了不少,感慨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作人的散文自然冲淡,冰心的散文灵俊雅驯,朱自清的散文优美淳厚,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徐志摩的散文铺张扬丽,丰子恺的散文理趣丰赡??然而,我更喜爱张爱玲的散文,因为它是洁俏灵慧与繁复凝重的相融相成。张爱玲卓异不凡的才情是世人公认的。她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但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她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尤其是她的散文集《流言》风靡全国。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同事家的书架上发现了它,翻了开头,当即借了来,读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说句心里话,我喜欢这本书,真的。

  张爱玲的散文,称得上是一流的讥诮漂亮,通脱睿智而又文采丰赡,理性、情趣、灵悟皆自然出之,不见丝毫刻意而为的匠气,充分显示了这位旷世才女的令人惊羡的才华。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丰富而独特的。一方面,这个世界里处处笼罩着荒芜、凄冷、悲怆、苍凉、无奈的情绪氛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是咀嚼透了世事的无常与个体人生的渺小无力之后发生的沉重慨叹,是张爱玲的,同时也是广大人生的真实感受;“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这是对现代人丧失了精神家园,在人生旅途中进退失据的尴尬与茫然心态的真实写照;“时代的车隆隆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满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对冷酷自私的人性和孤寂可怜的人生的洞彻,悲凉与惨伤里积淀着张爱玲对社会对生活对传统对文明的真知灼见,烙刻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甚或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印记。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又是温暖、可爱、生动、鲜活、灵俏,充满了世俗生活情调与趣味的。张爱玲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关于吃、穿、钱,关于音乐、跳舞、绘画、读书等话题,常有令人拍案惊叹的深刻之处和令人捧腹叫绝的连珠妙语。“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识透了这一点,因而她能在被常人忽略了的细枝末节处捡拾起一串串快乐的花环:她从翠蓝与青色的旧睡衣叠放在一起,看出了一种森森细细的美感,心中由此而生出悄悄的喜悦;她善于分辨各种各样的气味——比如清刚明亮的汽油味、牛奶烧糊的焦香味、太阳晒透了被褥和衣物的阳光味、雾的轻微的霉气味;她喜欢听市声、逛商店、挑买各种小玩意儿,并与货主讨价还价;她能数落出清朝历代女性服饰的变化,并敢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从不顾及别人说三道四??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和充分享受,的'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传达出一种形下的物质的具象化的平民意味和气息。

  在现代文学散文名家蜂起林立的局面中,张爱玲之所以能够卓然自立,若是没有独特的审美个性与艺术品质是难以想像的。她以一种飞扬灵动的才情和敏细诡异的艺术感觉,从别人习以为常的景致和事物中,开掘出深致的哲思理悟,处处给人启发,又能在复杂深刻的人情世故里挑拣出肤浅与可笑,促人反思审省。毫不夸张地说,张爱玲的散文可以使所有读到它的读者,都从中获得一种审美快感。也许,对于如此精巧至极独特至极的文本,只有在逐篇的赏析解读后才会体会出它的韵味。

  读张爱玲的散文是一段洗涤心灵的旅途。

读张爱玲有感13

  曾有人说过,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带了些许戾气,但又苍凉而无奈。黄金枷锁,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奋力挣扎而不得的女子。

  三十年前,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凄凉的月,悲惨的人,注定是一场伤感的结局。每次读七巧,总不免想起《红楼梦》中的邢夫人,一个尴尬人,嫌隙人。一朝嫁入豪门,外人眼羡,只道安享荣华,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婆婆、妯娌皆出身名门,再怎么平等对她,总不免有大家闺秀盛气凌人的做派,而她始终无法融入她们。在偌大的家族中,她没有朋友,没有知己,守着一份没有希望的爱情,只能在毒品中放逐自己。更绝望的是,在那个以夫为天的社会,残疾的丈夫就像垮塌的天,只能她用自己瘦弱的手臂苦苦支撑。决绝而激烈的人往往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得不竖起全身的刺去攻击身边有任何潜在威胁的人。

  尽管七巧像一只乱蹿的刺猬,似乎所有人都是仇敌。可哥嫂上门求助的时候,她并没有拒之门外。对于钱财,她就像保护自己领地的母狮,凶狠而霸道,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次,她却淡然了。虽然她的哥哥就是她婚事的撺掇者,她一切不幸的缔造者,终究还是抵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证实其天性未泯。

  张爱玲永远都喜欢给笔下的女子割开一道伤,只流血不结痂,汩汩鲜血,是对他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明知季泽不是个好人,明知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长久的压抑与枷锁换来的荣华不允许自己装糊涂。斥退了季泽,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编织的梦。苦了太久,鲜血渐渐凝固,最想拥抱的还是有形的物质,而非虚妄的理想,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那些只懂梦幻爱情不知贫贱事哀的,只是现今狗血的偶像剧。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给了一个普通人,肉店的朝禄或是沈裁缝的儿子,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为小小的`生计烦恼,没有猜忌,没有压抑,说不定会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亲手摧毁了儿女的未来。她没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运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来换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长安成为另一个七巧,这悲剧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被命运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个?无论是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摩登女郎,还是偏僻乡村逆来顺受的劳作着的妇女,那个时代的女子总是被任意支配与戏弄。当女子的青春渐渐蒸发,美人迟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泪,懒怠去揩拭,渐渐也就自己干了。

  幸福的人不应责怪七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她的屈辱与不平,天真的说教苍白无力。不幸的人更不应责怪她,同是沉沦苦海,更应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总喜欢对别人苛刻挑剔,从道德上挖苦讽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设身处地为她想想。

读张爱玲有感14

  她是一个奇女子,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俗女子。她冷艳、高傲,却也用心经营着平凡,并将平凡做到精致。她就是张爱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俗世里,红尘中的我们显得平凡而渺小,作为自然之子,我们永远也超脱不了平凡,但张爱玲却教给我们,唯有用生命去经营平凡才能超越平凡。 张爱玲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红楼梦》,而读着读着,竟读出了一本论著—《红楼梦魇》。

  她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也就怪不得别人常说,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她是当之无愧的。这本论著,体现了她在平凡之处的奇见。她说,《红楼梦》里几乎从不写黛玉的穿着和长相,这是因为宝玉只在乎黛玉的内心,穿着长相统统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不如不写。这是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独到的见解啊。可研究红楼,不过是她的爱好罢了,而她却将读书这么一个简单的爱好,做到了无以争议的精致。 她写过很多书,这其中我最喜欢《倾城之恋》。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平凡的男女是怎么在一起的。

  他们的故事不倾城,也不倾国,只温暖着他们彼此。可当我看到后来,他们在战火中互相依靠的时候,我有点儿明白了,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倾城之恋。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一对平凡的恋人,他们在战火中将原先对彼此的猜忌和不满都化成了对彼此的依赖。这种平凡的感情,倾倒了我们的内心,也正是这种平凡的温暖,才有了倾国倾城的力量。在故事的最后,白流苏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传奇中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也许到最后的最后,我们才会明白,平凡,亦能演绎成感人至深的经典。 其实张爱玲自己也经历过一场堪称传奇的倾城之恋。她喜欢上一个比她年长许多的男子,而后被再三背叛。这似乎是个平凡、有点儿伤感的故事,她却将她的情演绎的轰轰烈烈。

  她置世俗于不顾,汉奸胡兰成落魄的时候,背叛她的时候,她仍给他寄去了大笔大笔的钱,任凭丈夫把自己的自尊和骄傲丢到脚底下踩。我宛若看到一个平凡的女子,飞蛾扑火般勇敢追逐着自己的爱。她的感情,在当时虽算不上佳话,却也是众所周知的传奇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都想成为不平凡的人,变得耀眼,变得光芒万丈。可最终能轰轰烈烈的、像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开复那样的,又有几人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那就用心去经营平凡吧,平凡也许就会变成不平凡。 想像一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口,我们刚刚绽放的生命青涩的就像一个小气泡。

  为什么非要刻意的与众不同呢?像张爱玲一样,将平凡演绎到精致,不也很好吗?像她说的,把心放的很低很低,低进尘土里,但内心却是欢喜的,从中尘埃里,开出了花儿来。 我爱张爱玲,一个平凡到精致的女人。

读张爱玲有感15

  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除了顾家两姐妹以外,石翠芝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人。相比顾曼桢和顾曼璐,石翠芝的结局算是很幸福了。她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丈夫沈世钧能力强,人可靠,动荡年代还能让她在上海过上衣食无忧的阔太太的生活,确实令人羡慕。

  石翠芝出生在南京,家境优渥,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点娇纵任性,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和事常常把不满挂在脸上。不过她懂得分寸,基本遵守传统礼节。她家和沈世钧家是世交,两家大人有意让她和世钧结为连理,这点她明白。只不过她并不喜欢世钧,她知道世钧也不喜欢她。然而她也不驳父母的面子,照样该去沈家就去沈家。

  她爱上世钧的朋友许叔惠,在父母面前争取,无奈石父石母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坚决反对。翠芝不死心,给叔惠写信要去上海上学,目的是想和叔惠继续发展。叔惠遭到石母的羞辱,气愤万分,坚决拒绝了翠芝。翠芝看到和叔惠结婚无望,她也知道世钧已经有了曼桢,暂时答应家里给她定的亲事。后来沈世钧和顾曼桢分手,她又果断地拒绝了纨绔子弟一朋,投向世钧。她权衡利弊,即使这俩男人都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世钧也要比一朋踏实多了,于是她选择了和沈世钧结婚。石家本来看好的人就是沈世钧,当然也不会反对了。

  石翠芝一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争取着自己的幸福。她虽然有点娇纵,却从不偏执。她爱叔惠,他们俩却没有办法在一起,翠芝虽然伤心,但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寻死觅活。她平静地接受着传统所赋予一个女人的一切,却也巧妙地为自己争取较好一点的归宿。

  嫁给沈世钧后,她事事都有自己的主见。婆婆想干涉他们在上海新家的摆设,她坚决不同意,所有装修和摆设必须按照她的习惯和爱好来。翠芝以此捍卫她女主人的地位。以翠芝娘家的势力,婆婆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只好悻悻地回老家了。许多时候都是:你强势了,对方就不敢对你放肆。对于世钧的工作,翠芝也有自己的主张。她提醒世钧要眼睛放亮,多讨好领导,一有升迁的机会才能抓住。她要求世钧每周带她和孩子出去玩。沈世钧说不上爱她,但看到优雅漂亮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也是满心欢喜,基本上事事都依她。

  在有些问题上,世钧和翠芝意见不一致,世钧也常常不满翠芝对他过多干涉,翠芝也明白这一点。世钧有缘见到曼桢后,重新燃起了爱火焰。他问翠芝是不是跟着他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经常为一些小事拌嘴。

  翠芝回答:“你是个有责任心的好男人,虽然你不爱我,你也从来不做对不起我的`事。你是个好爸爸,你非常疼爱两个孩子。嫁给你我很知足。”

  翠芝的坦率让沈世钧对她刮目相看,他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对不住妻子了。石翠芝对沈世钧的判断很准,这个男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下他们母子不管。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可以说石翠芝对封建婚姻反抗不彻底,没有为了自己的婚姻自由和家庭抗争到底。叔惠是她爱的人,叔惠为了自己男人的面子首先放弃了这份感情,翠芝如果为他和父母决裂,弄到无家可归,也不一定值得。石翠芝只是平凡女性中的一员,然而她又有自己的不平凡之处。她聪明、世故、冷静,也不乏善良和勇气。石翠芝的性格和经历也有值得许多女性借鉴之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