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典植物园》有感

时间:2024-03-27 07:06:34
  • 相关推荐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古典植物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1

  开满紫云英的田野,触摸的是柔软;插上茉莉的青丝,流转的是柔情;漂浮菱角的河塘,采摘的是清脆;种植悬铃木的老街,撑起的是清凉……从春天走向冬季,从稚嫩走向暮年。《古典植物园》用120余首古诗词、780余条文献、450余条注释、120余幅古人手绘插图,牵引我走进厚重而生动的植物世界。

  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故事与植物相关,是生命与情怀的辉映,是历程与记忆的串联。漂泊在外的人,惦记的很多,而触动的或许是一簇红豆,或许是一筷小菜,或许是一朵野花。苏轼将元修菜从眉山引种到黄州,一碟“漂摇草”是故乡的味道,也是故友的豪情,记录73岁巢古跋涉万里寻访被贬挚友的热肠。

  于我而言,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是一缕萦绕不断的清香——那是栀子的芬芳。犹记得儿时的初夏,与麻疹抗争的我在凉席上辗转反侧,发热与瘙痒让我十分难受,我的外婆——一位裹着三寸金莲的老太太带着神秘的微笑蹒跚而至,她变戏法似的从手中拿出一朵洁白的栀子别在我的耳边,从身后端出装满清水的搪瓷碗,“看,这是什么?”外婆把青翠的栀子放入碗中,“栀子耐热耐寒,即使离开土壤,在水中也能绽放,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忍耐、适应和等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清香驱散了燥热,等待绽放让闲散而略显孤单的日子有趣了。

  待到长大,我只身一人离开故土,来到广州,但刚开始的一切让我有些不适应:繁忙的城市、陌生的语言、清淡的饮食、思乡的情绪、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年长的同事跟我讲述她的广州故事,从邻居赠予的两只饭碗开始拼搏,到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会越来越好!”这句熟悉的话,令我想起了故乡的.栀子。往后的日子,每当遇到困境或挑战,我选择勇敢面对,在适应中坚韧,在等待中坚守。15年流逝,我慢慢读懂广州,越来越欣赏它的包容与自强。

  成为母亲后,我时常陷入疑惑与焦虑,因缺少陪伴而愧疚,因教不得法而沮丧,也会因言语冲撞而愤怒。《古典植物园》再次让我想起栀子。我欣赏重要,还是女儿喜欢重要?指出问题重要,还是学会赞赏重要?结果重要,还是品行重要?防止“摔跤”重要,还是自主探索重要?孩子正如一颗独特的种子,习性不同,花时不同,功用不同。相同的是,从青绿小芽到满树花开,她的每一步慎重而努力。这不正是等待的价值吗?

  绿叶、白花、黄蕊、沁香,栀子的清雅伴我入眠、催我奋进。同一种植物,行走不同的时空,遭遇不同的际遇,流淌出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记忆、不一样的情感,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情怀的追求,始终未变。一切终会越来越好!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2

  “江南的春天,是从开满紫云英的田野醒来的。多年以前,我和小伙伴去田野里玩耍,翻过山头,眼前出现一大片紫红色的花田,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翻开厚厚的《古典植物园》,迎面第一段话就是这么优美,乡村的清新气息也迎面扑来,我一下子兴趣盎然,并且有点神情恍惚:这确定不是写我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四季美卷也徐徐展开。

  《古典植物园》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啊,一个个鲜活学识,伴着彩色与温情。作者在东西方杂学间,勾勒出无数古木、花草。对于不同植物的打量,勤考据、重勾连,多感悟。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春辑、夏辑,秋辑,冬辑,展示了42种古典植物,每种植物用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写法都力求变化,辞章含着温情又不夸饰,看似是对各类植物的注疏,实则有诗学、民俗学、植物学的心得,通篇文字处于学者笔记与作者随笔之间。我最喜欢春辑中的“紫云英”、夏辑中的“凌霄”、秋辑中的“菱角”、冬辑中的“悬铃木”。

  品读本书春辑第一篇,才蓦然发现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老家口中的“花草”,竟有个高大上的学名“紫云英”!书中引经据典细说紫云英之得名,并展示春天的紫云英:“沽得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荷田。”而在我童年记忆里,初冬时分,父母把紫云英种子播在水田,早春便有了一片片的紫色花海,美得摄人心魄,至今还盛开在我快乐童年里。母亲总在紫云英刚开花时,让我去采摘鲜嫩紫云英煮来吃,我的味蕾里还留着记忆。父亲总在紫云英开放得最灿烂时刻,牵来水牛、带上铁犁,把整片紫云英花海犁翻并覆盖进泥土里,我心疼不已,父亲却说:“这花草,是用来肥田的,能使稻谷丰收。”

  夏辑中的“凌霄”,最是丰富多彩,展现各种各样情怀,让我大开眼界。“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牵出了我年少时的倔强。当蝉鸣声一阵阵在夏日午后响起之时,我痛苦地发现,我被县城高中录取却无钱就读,而且像夏蝉般聒噪的是,媒人说镇里最有钱人家的'小儿子看中了我……而当时年少的我,倔强地决不做“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那依附托寄的凌霄花,最后在父母与自己的竭尽全力下,如愿就读了高中。如今的我,特别欣赏“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那谦逊低调的凌霄花;最爱《老学庵笔记》中“无所因附而特起,岁久遂成大树”那独立挺拔的凌霄树。

  “单个菱株浮于水面,是非常美丽的一幅图案”,是秋辑“菱角”中的文字,本节让我探寻了历史悠远、意蕴深厚的菱角,知晓了菱花与铜镜的典故,感受了“菱歌不厌长”的深情浪漫,更是唤醒了我那一段年少时光,那在“水八仙”中度过、菱角中穿梭的日子:在江南老家,在老家屋后辽阔的浅湖里,那抬头摘菱角、低头摸河蚌,那在水中如泥鳅般钻来钻去的小孩中,肯定有我一个。最是书中陆游诗句“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瞬间引发了我淡淡乡愁:年少离家老大回,兴趣无改鬓毛衰,何时乘车归故里,再采菱角一大堆啊……

  当读到冬辑中的“悬铃木,欣赏一棵冬天的树”时,我脑海里立即闪现今年三月,在广州市龙溪大道南邂逅的黄风铃花,齐刷刷鲜艳怒放,那是两条让人惊艳的纯黄色溪流,在公路两旁灿烂流动,美不胜收……然而,当我认真读完本节悬铃木的介绍后,不禁哑然失笑:此“铃”非彼“铃”也。但我想,植物的精神是相同的,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类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南京城里的满城悬铃木,“高大挺拔,干净整齐,就像护卫队一样守卫在马路两旁”;而广州市三月里那绚丽黄风铃花,如悬挂的铃铛,提醒人们时不我待、敢为人先,它迎风摇曳、动感飘逸的灵动模样,像极了年青时尚的广州市,也像极了务实拼搏与浪漫潇洒共存的广州人。

  合上《古典植物园》,回味着这寻常草木背后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似乎行走在天然氧吧,养身;细看书中古典植物图,欣赏身边的郁郁葱葱,养眼;品读古典植物中的文学、历史、艺术、审美,满足了我对植物的所有期待,让我畅游诗意的植物世界,养心。我似乎进行了一场与植物的交流、与古人的对话、与名家的谈心、与年少自己的穿越。朋友,如果你也能忙里偷闲,那就像我,在绿荫下、在清风里,轻衫醉看植物世界吧,并与身边植物交流,让春夏秋冬四季的你,卸下生活的疲惫与岁月的负累,与诗意植物干杯。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3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件艺术品,重要的是我们去发现它、欣赏它。诚如卢梭所言:“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深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用这段文字概括读完《古典植物园》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

  《古典植物园》为我们了解植物之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从生活的烟火中发现植物的美好,在古典文学中撷取植物的故事,既没有干巴巴地罗列不同植物的面貌和发展的历史,也没有简单地介绍植物演化的谱系,而是融情于植物,文中有诗,插图以古人手绘为主,诗中有画。所谓“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知其名而不知其状也是憾事,知其名又知其状,则必然会给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

  作者汤欢,本就是公认的文艺青年,闲暇时间喜爱和植物“对话”,深入观察、感悟和书写植物的点点滴滴。他虽不是专门的植物学家,可是从各种寻常或不寻常的植物中,却能得到独特的文化答案。从这个角度讲,作者是极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

  作者写作此书,参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在文学和科学两个领域摸索潜行,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既赏文学、历史、艺术之美,又识植物世界之丰繁多样。

  书中文章多以日常生活为开端,探索植物背后的文化。例如《七里香|请君架上添芸草》一文,说到在古籍中七里香可能是古人藏书防虫所用的香草——芸草,这让我想起很多跟书香有关的成语,诸如书香门第等。大多数人会认为书香是指书墨之香,梁实秋曾在《书》一文中写道:“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但当我们追溯植物的历史文化,却发现书香或许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为什么在书店买的新书,我会觉得很香呢?难道都是芸草熏过的不成?经过粗浅的考察,原来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的味道,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种香水的味道叫书香吧。

  再往后翻,那些古典文学中出现的看似玄妙又有深意的植物名目,其实很多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只是其名不同,让古典文学与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而作者拉近了这种距离,使我们可以窥见这些植物的真貌,得知许多熟识的植物还有这般美好的名字,比如被称为“车前草”的“芣苢”、也叫“芡实”的鸡头米……翻着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我竟然认识很多似乎只存在于古人世界里、名字唯美,甚至有些晦涩难读的.植物!正如孙郁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古典植物园》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作者在东西方杂学间,勾勒了无数古木、花草,一些鲜活学识带着彩色的梦,流溢在词语之间……在不同植物中,寻出理路,又反观前人记述中的趣味,于类书中找到表述的参照。伶仃小草,原也有人间旧绪,士大夫之趣和民间之爱,就那么诗意地走来,汇入凝视的目光中。”

  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辑,一本书读完,轮回了四季,游历了千年,对植物的美学意义获得新知,对植物文化的体味更加通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让我们在植物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感受着文学语言的纯粹,以及诗意栖居的天人合一境界。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4

  开满紫云英的田野,触摸的是柔软;插上茉莉的青丝,流转的是柔情;漂浮菱角的荷塘,采摘的是清脆;种植悬铃木的老街,撑起的是清凉……从春天走向冬季,从稚嫩走向暮年,《古典植物园》用120余首古诗词、780余条文献、450余条注释、120余幅古人手绘插图,带领我走进厚重而生动的植物世界。

  人的一生总有故事与植物相关,是生命与情怀的`辉映,是历程与记忆的串联。漂泊在外的人,惦记的人、事、物有很多,容易因为一簇红豆、一筷小菜,或是一朵野花有所触动。苏轼将元修菜从眉山引种到黄州,一碟“漂摇草”是故乡的味道,也是故友的豪情,记录73岁巢古跋涉万里寻访被贬挚友的热肠。

  于我而言,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是一缕萦绕不断的清香——那是栀子的芬芳。犹记得儿时的初夏,与麻疹抗争的我在凉席上辗转反侧,发热与瘙痒让我十分难受,我的外婆变戏法似的从手中拿出一朵洁白的栀子花别在我的耳边,从身后端出装满清水的搪瓷碗,“看,这是什么?”外婆把栀子放入碗中,“栀子耐热耐寒,即使离开土壤,在水中也能绽放,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忍耐、适应和等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清香驱散了燥热,等待绽放让闲散而略显孤单的日子有趣了。

  待到长大,我只身一人来到广州,繁忙的城市、思乡的情绪、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年长的同事用自己的故事宽慰我,说自己当年从邻居赠予的两只饭碗开始拼搏,到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熟悉的话,令我想起了故乡的栀子。往后的日子,每当遇到困境或挑战,我在适应中坚韧、在等待中坚守,15年过去了,我慢慢读懂广州,也越来越欣赏它的包容与自强。

  成为母亲后,我时常陷入疑惑与焦虑,因缺少陪伴而愧疚,因教不得法而沮丧,也会因言语冲撞而愤怒。读《古典植物园》再次让我想起栀子。孩子正如一颗独特的种子,习性不同、花时不同、功用不同,相同的是,从青绿小芽到满树花开,每一步都是慎重而努力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纵然犯错,但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不正是最重要的吗?

  绿叶、白花、黄蕊、沁香,栀子的清雅伴我入眠、催我奋进。同一种植物,在不同人的际遇中会有不一样的故事,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情怀的追求,始终未变。一切终将越来越好的!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5

  “江南的春天,从长满紫云英的田野中苏醒。多年前,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玩耍。翻过小山,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紫色的花田我们,在阳光下闪耀……”打开厚厚的《古典植物园》,映入我眼帘的第一段是那样的美丽,乡间清新的气息也扑面而来。我顿时来了兴趣,有些发懵:你确定这不是我的事?随着书的阅读深入,四季美人图也在缓缓展开。

  《古典植物园》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每一处都有新鲜的知识,伴随着色彩和温暖。作者在东西方的杂知中勾勒出无数古树古花。要观察不同的植物,请认真检查证据、重新连接并感受更多。全书分为春宝、夏宝、秋宝、冬宝四个部分,展示了42种经典植物。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副标题,每个副标题的写作风格都力求变化多端。夸张的说,看似是对各种植物的注解,实则有着诗学、民俗、植物学的历练。全文介于学者笔记和作者随笔之间。我喜欢春季系列的“Vetacea”,夏季系列的“凌霄”,秋季系列的“菱角”,冬季系列的“Plananus”。

  读完本书春天系列第一章,我突然发现,那些刻在我童年记忆中和家乡口中的“花草”,竟然有一个高大上的学名“紫云英”!书中引经详述紫云英名,秀春紫云英:“买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莲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初冬的时候,父母在水田里播下了紫云英的'种子,初春的时候,就有了一片片的紫云英。紫色的花海美得令人窒息,还在我快乐的童年里盛开。紫云英刚开花的时候,妈妈总是让我去摘鲜嫩的紫云英,那段记忆还留在我的味蕾里。父亲总是在紫云英花盛开的时候,带着水牛和铁犁犁地,把整片紫云英花海都覆盖在泥土里。我的心很痛,爸爸却说:“这花是用来施肥的,可以让稻谷丰收。”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6

  近来,有幸拜读了汤欢老师的《古典植物园》一书,体会到了在花草间游园品诗的兴致与景色。

  刚翻开这本书时便发现,这本《古典植物园》与一般的植物科普书籍不同。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诗词,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里的片段,还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这类书籍对植物形态、功效等方面的描写。作者的目的,是将这些与植物有关的描述、歌咏,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无论从配图、文句抑或是布局、切入,都不得不说《古典植物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从植物着眼,从文献入手,梳理钩沉出每一种植物的前世今生,读来饶有兴味。

  首先,这是一本博物之书。对每一种植物的描摹都细致入微,再配以考究的插图,可以让人多识植物之名;

  其次,这也是一本审美之书。植物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属性,更在于其承载的诗意之美,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漠漠水田、阴阴夏木,从兴观群怨之说到物不得其平则鸣,不论是从作品还是文论,植物在中国文学传统、审美传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诗词歌赋加成,文学中的植物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描摹书写,都是带着我们进行一次美的畅游。

  最后,这是一本深情之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故乡、对家人的热爱和眷恋,也有对逝去时光、对田园牧歌的追忆与怀念,有些片段我也是有着深深的共鸣和共情的,而这种感受,可能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能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遇着这样一本用心、用情的好书,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殊为难得。

  从《诗经》里的.“绿竹”,到构树、国槐、车前草,植物在作者笔下重现形态,作者的记忆也成了读者眼前的生动光影。正如作者在他的写作手记中说道:“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写植物,我把自己钟爱的文学、历史、艺术、大自然,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与事结合起来,写成后与大家分享,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写植物、看植物,也逐渐成为我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热爱生活、发现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作者,才能将从古文中剥丝抽茧,在生活中取之一瓢,在植物中挖掘美与雅。

  卢梭说过:“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深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作者笔下的每一件植物,似乎都成了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漫步在字里行间,仿佛回到了古时候的那一个个小庭院、一条条深幽小巷、一舍舍桥头人家,欣赏蝴蝶飞舞、蜜蜂萦绕,此时,耳边传来“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的低吟声,不必抬头,茉莉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已入人心。

【读《古典植物园》有感】相关文章:

古典伤感诗意的个性签名读的心都碎了11-06

伤感古典句子02-24

伤感的古典句子12-29

植物园作文02-05

美丽的植物园02-18

游植物园02-18

小小植物园作文02-05

春游植物园作文02-04

春天的植物园作文02-04

去植物园作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