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2-14 10:59:37
  • 相关推荐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苏东坡,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会诗人。他那样的人物,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欢这位大诗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读了《苏东坡传》,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彻,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就是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们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诗人,这些还是永不足一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也许到现在也没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苏东坡,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厉害谋算,与苏东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兰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随兴而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陈春鸟秋虫之声”。虽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当中,但他却觉月吟诗作赋,独处于政治之上。但他有体恤民众,为百姓做好事。

  书中有一回这樟写道,苏东坡现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由此可见,苏东坡他是一个有仁爱,体恤民众的人。事后,苏东坡自己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为乡村贫苦的孕妇提供帮助。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够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义,这本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是不因俗见而改变。

  所以,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传》读后感4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可以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但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面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可以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面对人生的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5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题记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的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佑党人碑的出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的理由。其一,苏东坡的诗词既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怎样的一生,才有这样的才情?其二,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样的恩怨?其三,苏东坡和佛家有怎样的际会渊源?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是个怪人,徒有救世之心,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无人可与相处,他还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仪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华21岁到46岁,一直谢绝任命,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在人际交往上,被认为矫揉造作,不尽人情。

  苏东坡本人一生坎坷,几次被流放,浪迹天涯,成为百姓之友。他与道佛两家都交往甚密。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国际上竟有如此旷达之人,而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终身都在被贬,但是咱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豁达的诗句,比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寒酸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但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怅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敬服的心悦诚服。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前史长河中永久那么光芒耀眼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终身,我学到了两个字:豁达。

  苏家出了三个文人,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赏识苏东坡不只仅由于他豁达,还由于他是一位正派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行医。”由此可见,他很重视人品。当咱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适宜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尽管宦途含辛茹苦,但也很会日子,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并且他的日子风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咱们说失落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端在东坡一片田地里作业,自称“东坡居士”,所以咱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一般的农民,真实开端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教师最喜欢的诗人就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由于苏东坡的异乎寻常。当咱们去阅览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灵灵通观。他真的是一位优异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世俗,而又光明正大、淡泊闲适,并且具有豁达旷达的胸襟,真的是一朵当之无愧的天主的最美花儿,没有缺陷,如此绚烂的耸峙在文学史上的顶峰!

《苏东坡传》读后感7

  《苏东坡传》主要讲:苏东坡从小聪明,21岁就中了进士。他写的诗一向乐观旷达,就连皇上看了,也惊得忘记吃饭。可是,就因为苏东坡的诗好,受到了他人的诬陷,被关进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举办大型活动时被放了出来。之后苏东坡被分别贬到密州、徐州、黄州、常州等地区做官,一声历经了无数风雨,可苏东坡还是乐观、旷达对待。至今,苏东坡这个名字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一次,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后,他告诉儿子:以后送饭时,有菜有肉是没事,如果送鱼,就是要砍头了。有一次,儿子有事,让一位朋友给苏东坡送饭。却忘记告诉朋友别送鱼。朋友为了让苏东坡吃好点,送了一条鱼。苏东坡一看,以为要砍头了。可他也没有惊吓无比。还是一副乐观的心态。这一点我很佩服他。遇到什么事都有平静的心态。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会发火、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我想学习苏东坡的乐观旷达。

  想变得乐观旷达,就要做对比。有一次,放长假时,作业特别多,我担心写不完,一回来就生气,发火,不想写作业。结果,开学的头一天才把作业写完。可是,如果乐观旷达,作业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马上写作业,一天尽力而为,能写多少写多少,开学总能写完。这样,心里又高兴,又能快快写完作业。多好呀!所以,我要变成乐观旷达的人。

  其实,我现在已经开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说:当《青鸟》童话剧导演很难。但我还是坚持走了下来,也没一句怨言。我为我的进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加变得乐观和旷达。苏东坡这个名字我一生也不会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苏东坡传》读后感8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最主要是如何正确地走进这个古人。可以凭借传记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就在这个寒假,我在国学大师林语堂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地走进伟大诗人与政客——苏东坡的内心。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还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商,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创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强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游行人行。”

  在我读完书时,我深深得感受到这位旷古奇才的人生是坎坷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万事通,更是一个体恤人民的好官员。几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他涉猎的足迹。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那乐天派的精神,而我却是遇到挫折﹑困难总是不能乐观的面对这些挫折,总是低头丧气。俗话说得好:书是一味良药。正是如此,我也因此学起了苏东坡的乐观的性格,是自己开朗。

  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个微粒,有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享尽人生。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悟他的传奇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9

  要我说,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就非苏东坡莫属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人。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着极大的造诣,他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成为“三苏”并且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名伟大的书法家,画家。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高尚,心胸豁达,重情重义。是一名千古奇才。

  然而,苏轼的人生经历也是十分坎坷,首先是在都城当官时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的意见不合,被迫离开了开封。又因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悲观押进监狱。后被贬黄州,随后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儋州。正是这样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

  苏轼与王安石,虽然两人在朝廷上意见不合,是一堆死对头,但私下里也是一对好朋友。苏轼和王安石的朝政观念可谓是南辕北辙,他们两人也经常发生冲突。在“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王安石甚至亲自上书皇帝,营救苏东坡。后来,苏轼看望早已经辞官的王安石,两人一起有山有水,把酒言欢,可谓两人都是心胸宽广,豁达的伟人啊!

  苏东坡,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父亲苏洵逝世后,他便回去吊丧。苏轼和苏辙,二人的友情也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佳话。有句话说“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远在他乡的时候,怀念自己的弟弟和家人时写下的。苏轼先后有三个妻子,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这首著名的《江城子记梦》,就是为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写下的。据说,在王弗死去后,苏轼在埋葬她的山上种了三万株松树。嫁人就嫁苏东坡,可见他是多么一个关爱他人的好男人。

  看完了《苏东坡传》,听完了秦老师的讲座,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人,苏东坡,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是一个旷世奇才,他是一名真正的伟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苏东坡传》终于看完了,一方面俗务缠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写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大师,几十万字夸一个人都不带重复的,使我们有幸与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先前认识的东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员、一位创造了菜谱的美食家。太肤浅!如果我来评价,应该再加上,东坡先生是一位让人无法仰望的天才,一个忠诚于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痴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父亲一样的兄长,亲切的朋友,随遇而安与邻为睦的和蔼老人,甚至是政敌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这些还不够,他还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经济学家,用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辖区内由灾害引起的饥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还兼任一段时间的浙江军区司令,整肃了军营风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从不恃才傲物,每一个流放地的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农妇,皆为朋友。当他从海外流放归来,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众人争睹风采。

  东坡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从容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谋划天下,亦可在每个流放地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结庐而居。在其位谋其政,处江湖之远思其民。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一生经历了无数严重的政治迫害里,总能在山水、醇酒、诗词歌赋中找到平衡,最后他居然宽恕了不断施害的恶毒的政治对手,彰显了博大的胸襟。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在这面镜子前,那些自称中国文人的,不过是些懂得识文断句粗通文墨,用以为生的俗人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直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达到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刚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虽然这本书是林语堂用中文写,张振玉中文译的,但读起来思维流畅,不似一般英译汉的著作那样识字式的拗口,林语堂从浩瀚的典籍中抽取出苏东坡一生的故事片段,又如讲故事一般把这些小故事连成一个大故事,让人看到苏东坡的伟大人生。

  我不懂诗,不懂词,不懂书画,说起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向来只有一个印象,比如李白在我眼里就像彗星,杜甫我就想到忧国忧民,没有过深入的了解。真是要谢谢林语堂,在这本书里,他总是有最真实的小故事佐证,有最优美的笔触和最清晰的文思,有最智慧的见解。苏东坡传拉近了我与古人与古代社会的距离,明明白白的知道了真实的诗人画家苏东坡,另一大额外收获就是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民俗、民间思想、人的生活状态、政治体制等等到底是什么个样子,还有就是又看到了以前教育所蔽眼的一些正解或真解。所谓一言难尽,太多的东西一般得靠一本书承载,在这里就不把自己的心得列举一二了。

  苏东坡的生活离不开酒、肉、诗、女人,他陶然其中,古往今来最真实最自然;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古往今来最纯真;苏东坡的一生都受政令驱使四处迁徙,未尝得安生,古代的社会里人似乎只能选择这种被安排的命运,除非做个吴复古一样的道人,顾影自怜不禁慨叹。

  读苏东坡我倒是最喜欢‘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摘书如下“秦观这位风流潇洒的词人,据野史说曾取过苏东坡的小妹,秦观尚未应科举考试,还没有功名,但是年轻,文采风流,有不少的女友。后来秦观死时,曾有一歌妓为爱他寻了短见”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联想到王小波,天才都真实幽默自然快乐。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其中天纵之才不在少数,可是能够被后世永为流传的都是那些“真金不怕火炼”之人,苏东坡赫然在列。

  翻开《苏东坡传》,第一眼就令人惊奇,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翻阅大量文献之后,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这就更令人萌生对书中世界的向往。

  苏轼,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苏东坡,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之一。从小他就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在这个小康之家中,有一位洒脱豪放的爷爷,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亲,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人性的和善及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天才,与其这么说,我更愿意称他为真人。他性情和善,挚友颇多;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写作,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下了不少笔墨,并且苏东坡与之斗智斗勇的部分着实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过去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还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今时一窥变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许厌恶之情。在这个官宦争权的北宋朝廷,唯有东坡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本心,可以说是混乱官场中的一股清流,终究力挽狂澜,废除了新政。

  苏东坡的美名更多的源于他的作品。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闪出这样一幅画面:苏东坡一脸轻松愉悦的神情,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寥寥数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大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捧起《苏东坡传》,来一场精神上的漂泊之旅,与苏东坡一同聆听母诲、一同考仕中举、一同官场沉浮,也一同为国而悲。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无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

  ——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5-26

《水浒传》读后感(15篇)05-24

《水浒传》读后感15篇05-20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05-07

水浒传读后感(15篇)05-03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05-01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04-27

名人传读后感(15篇)04-26

水浒传读后感15篇04-26

水浒传读后感(精选14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