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还是不仁?

时间:2024-02-18 09:28:21
  • 相关推荐
仁还是不仁?

  《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孔子的两个徒弟子路和子贡分别对同一个人提出了质疑,那就是管仲。他们俩认为,管仲不能以身殉主反而叛主投敌,实在算不上一个仁义君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春秋时,齐国内乱,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在外。后来内乱平定,小白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杀死对手公子纠。公子纠手下召忽以身殉主,自杀身亡,另一个手下就是管仲,不但没有死,还成了齐桓公的国相,为他效力。

  难怪子路和子贡都说:“管仲不算个仁者吧?”

  孔子的回答是:“管仲仁呀,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就不会匡正天下,停止战争。没有他,我们都将沦为落后野蛮之族,这是大仁啊。难道要他跟普通人一样拘泥于小节吗?”

  管仲不但仁,还是平常人所比不上的“大仁”呢。

  原来,“仁”也是有境界的呀。

  普通境界的“仁”,就是“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做好自己,这已经很了不起啦。

  更高层次的“仁”,就是“修己以安人”,不但做好自己,还能帮助别人。管仲辅佐公子纠,也算是帮助别人了。

  再高境界的,那就是“修己以安百姓”,为天下百姓着想了,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伯主中原,中原文明如果不是管仲恐怕都保留不住呢。用孔子的话,如果不是管仲,“文明都要披发左衽了”。“以身殉主”成就的是他自己;辅佐齐桓公,成就的是中原文明,孔子说他是“大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小学生,不也应该有这样大的胸怀和抱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