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5-26 17:23:22
  • 相关推荐
《看见》读后感(通用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见》读后感 篇1

  一天,我翻开《阅读年选》,《让世界看见你》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马捧起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的小男孩,在一次踢足球中,不幸失去了他的双眼,他感到很绝望。一次,爸爸的一句话激励了他,使他看到了一盏自信的灯,从此,他更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终于让全世界看见了他,他就是安德烈·波切利!

  文章中的主人公,虽然失去了他的双眼,可是他没有放弃,继续追求他的梦想,我和他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有一次,英语默写,我想不出错,便拿起英语书努力地背,可总是背不熟,于是我放弃了,最后还是经过妈妈的提醒才默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惭愧不已。

  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安德烈·波切利,想起他父亲凑到他耳边说的话:“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后来,我有过多少次责怨、气馁和胆怯,但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回响了多少次……于是,我又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一次次困难都迎刃而解。

  同学们,如果你因为做不成一件事而绝望,那你就错了,做人就应该有勇气去面对、挑战每一件事情,向安德烈·波切利学习吧!想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做吧!不要永远只作观望着,让世界看见你吧!

  《看见》读后感 篇2

  我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我能看见三天》这篇文章,爷爷跟我说她从一岁半就又是盲人,又是哑巴又是聋子。可她又是精通五种语言的大学者,大作家。我被深深打动了。作者说假如她能看见三天,第一天,她要去看她的朋友老师。第二天,她要去山上散步还要去博物馆了解人类的历史,还要看艺术品,如达芬奇,拉斐尔的画。第三天,她要去城市,乡村看各种各样的人。晚上还要去看演出。

  我想问她是怎么从困境中走出,走向作家的道路?是天赋吗?是刻苦吗?还是……总之她非常不容易,她上课学的知识是沙里纹小姐教的。学习都是摸沙里纹小姐的嘴和嗓子。考试时,她是叫同学在她手上写完题目后才能做。这容易吗?

  我们能看见,能听见,能说话,比他幸福多了!换一个角度,假如你像她那样,你会怎么做?会被困难压趴吗?我们有眼睛的人可以看世界万物,她多么向往能有眼睛。可我们是不是有点不珍惜?不留心去看,不注意身边的事物,有的人好像看到了很多,可是什么也没看见。

  让我们深深地理解她是怎么从困苦中走出来的,以她为榜样,我们不要得过且过地度过一生。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千万别浪费时间……

  《看见》读后感 篇3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才把这本书看完。中间哭了很多次,一开始还不知道控制情绪,流泪就流泪了,再看下去觉得每一个字都牵动泪腺,反而做好了心理准备,暗暗咬紧嘴唇,就是不哭,倒是好些了。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其实很压抑,它就是要带着你触摸到最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包装和修饰,等到你猛的一下子反应过来,它又在你耳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我给你看的只是真实。然后等着你心中翻江倒海,等着心神魂魄集体发抖,再等着你忍到呼吸平缓睁开眼后,接受它讲述的真相。

  情感太过充沛,所以看一会断一会,饶是这样,室友还吐槽你最近仿佛特别的感性,是有什么心事么?然而只是呆呆的书生气迎着一阵清冽的寒风霜雪,两厢碰撞之后,触摸世界就多了一层深刻,或尝试深刻。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里“我”太多了些,读完我觉得,当做作者的一种成长记录也不为过,只是有一点令我惊喜,这段成长记录里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太多了,穿街转巷,总有一些熟悉的气味。

  最后一点,文字功底很厉害,很喜欢书中的景色描写,笔触细腻,一字一句真像是写在心上,每读一句,心就跳动一次。

  应当多回头看看。

  《看见》读后感 篇4

  看完这本书,一个个采访人物在脑海中略过,有悲伤的、有感动的、有可笑的、也有可爱的。在柴静的笔下,一个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如银幕放映一般跃人眼帘。有人说她采访对象中谁谁谁让我印象,有人说她的文字让与她身边同行的采访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我还是为柴静所感动,对她对新闻背后故事的热爱,对人性探求的执着。

  有很多作者内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实在记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一切可能呈现事情的真相,评判就让观众和读者来做。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人看,该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底线。

  她说读者对她说的话“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里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跳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里,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觉: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一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看见》读后感 篇5

  等啊等,盼啊盼,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一年一度的舞龙比赛!

  来到比赛现场,我的心便怦怦跳得厉害,要知道,这次的舞龙表演可是让我期盼已久的,我连做梦都在想着舞龙,而现在,我日思夜想的表演终于到了,你说,此时此刻我怎能不激动呢?

  首先登场表演的是宁波万里学院,只见,一条满身闪着光的银龙腾空而起,表演者身上还刻着五彩巨龙,只见,一颗闪着金光的龙珠从龙的眼前闪过,龙一看见龙珠便立刻像饥饿的人看见了美味的面包,一个猛虎扑食就要抓龙珠,可龙珠却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边跑边转起了圈,身后的巨龙紧跟着龙珠,忽然,龙珠猛得一上,又猛得钻到了地下,而巨龙还浑然不知,翻起了滚,忽然,巨龙定睛一看,原来龙珠到了自己的身后,便猛得一转,扑向龙珠,这可让巨龙十分气愤,只见它灵机一动,一跃而起,把龙珠包了起来,可龙珠仍旧上下飞舞,巨龙也跟着上下舞动,龙珠找准时机,一下冲出了“包围”,又开始了追逐战……

  接着又上演了一场场无与伦比的精彩表演……看了精彩表演,我心里默想了许久,舞龙不仅需要很好体力和灵活的动作,更需要很强的团队精神和大家完美的配合,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台上精彩绝伦的表演,可有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表演的背后,更是表演者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所以,只有认真的付出过,才会迎来成功的累累硕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看见》读后感 篇6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发。

  而现在,“非典”对我来说,不过就是教科书里一个好像听到过的名词,一个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周读到了柴静的《看见》里,一篇关于她做“非典”新闻调查的文章。

  本文通过许多真挚动情的环境心理描写,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后——那是人类坚强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颗最温热的跳动。

  如果,死到临头,活着的日子屈指可数时,你会害怕吗?你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吗?如果,你面前有无数人在倒下,一个接一个倒下,就如多米诺骨牌,你会惊慌吗?你会担心下一个是自己吗?

  当每早,太阳升起,睁开眼能看到万丈金光,是否会感叹“活着真好”?

  封面是一张照片。有三种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时候经常猜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小时候是四只脚,长大了二只脚,老了以后是三只脚?”谜底是人。现在的我们,有时会有“当一个退休老人多好”这样的想法。可当我们老了,转回头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种什么感受?是羡慕之前孩子时的青春活力,还是享受快到终点了?

  有一种人,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活着。不管成功与否,有意义与否,即便处在社会底层,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够了,哪怕当牛做马。

  有一种人,比如革命英雄,认为活着必须要有尊严,否则还不如死亡,所以才会宁死不屈。他们坚持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他们的人生哲理。

  活着,真好。活着,真不好。

  《看见》读后感 篇7

  柴静的《看见》用时14小时56分钟,第一条划线在8月28日,中间穿插看了别的书,终于在11月的这一天看完了最后三个章节。这本“纪实手册”不好读,也可以说但凡有关“人性”二字的书,都不敢怠慢,总得反复揣测,因为读起来实在晦涩。它没有小说流畅的故事线、没有诗歌使成一体的中心思想、没有历史庞大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每天坐地铁看不到、出去旅行也看不到,或者你看到了,但你却不知道,因为那是别人的人生。只有走过泥泞的路,爬艰险的山,看千姿百态的人生里的暗角、利益背后的善恶、‘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叫做《看见》。

  毕业一年,我的视力不好,看的不真,想保持孩童的纯真,不料多数时候都处于蒙昧。有时善心泛滥,有时戾气凝重,不满是年青的特权,但也在无所畏惧中多了一分随遇而安。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用力舒展,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多难的一句话。

  我也想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真懒惰。

  好书永远需要一读再读,看的透透的,才能学会通过现象看到的本质的本事。

  《看见》读后感 篇8

  用时18个多小时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只因柴静两个字!

  这本书中柴静写了发生在我国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听说过,有些不知道。

  通过《看见》的人和事,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的一部分,还是那句话:“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这本书里,看到了我生活范围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让我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了解和理解着现在我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家庭。并让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不是他(她),就无权去猜测和臆想别人,更无权去批判和指责别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谢谢!

  《看见》读后感 篇9

  《看见》很贴近生活,很多当时很轰动社会的事情,很多社会显示问题。柴静一直在成长,什么样的是记者,怎样报道才是新闻报道应该做的。2013年的非典、双城的创伤、山西煤矿造成的环境污染、中国几次地震事件、监狱里面的女人、同性恋的歧视、农村土地征收冲突、踩猫事件这些一切的一切。

  应该怎样来报道新闻,应该怎样来分辨善恶真假,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事情,用怎样的方式来了解中国。很有意义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目前我唯一会在看完一章之后会沉思一会的书。它引人深思。

  就好像书的开头说的:“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所经受的,我必经受”。双城的创伤中孩子的心里的创伤,孩童的心里问题。孩子心里觉得大人的不了解,认为受到的侮辱,书中说的:“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采取极端的方法,往往也会走向极端。

  关于同性恋,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张北川教授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中,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作纯洁,把愚昧当作道德,把偏见当作原则”

  关于社会中很多我们看不过的事情,不要那么愤青。

  就好像踩猫事件中的网友悬赏事件相关人的人头,后来有网友说,对于悬赏也很抱歉,因为如果踩猫是错误的,为什么要在错误的事件上继续错误,并且延续了错误。

  ……

  这本书值得看几遍。

  《看见》读后感 篇10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大海是那样壮阔,那样广阔,是那样令人向往。它就像是人间仙境,有时波浪不惊。

  海在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是无边无际的、浩瀚,而又充满憧憬的一个印象。并且每一个人都想去‘会见’一下海,而我也不例外。海在我心目中还有一个和王家新作者一样的意义,那就是信念和理想,成功的喜悦!

  这事情,还要从我小学的深涯里说起。

  在小学中,因为我的体育成绩还算可以,所以我被选做了体尖。在小学6年级中,因为要去参加第23届学生锦标赛,所以我们就天天去跑北山。那是大足的北山,老师要求我们上去必须跑梯子,而下来就全是下坡就必须全速冲,最重要的是在15分钟内必须跑完全程。先开始,我们基本上都是在17、18分钟跑下来的。老师就要求我们重新跑,而且是重新跑了几次。就是去了这天,我们大家就累得像一个落汤鸡似的。就是去了这一次我们大家都不想去了,但不得不去。唉。

  有很多次,就是因为训练早上没有睡好觉,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臭骂。就因为这样,我有很多次想放弃。但一想,有谁知道明天的我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放弃了就代表这我懦弱,如果我放弃了现在握在手中的快乐,和我生命因该存在的,那我将来会变成什么呢?

  《看见》读后感 篇11

  暑假里我读了闫岩写的《看见世界的时候》这篇文章虽然不起眼,使我深有感触的是那双大手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

  有个小男孩,生来就是盲人父母开始还抱着能治好的希望,把他留了下来。可是当他们听医生说,治好他这双眼睛至少要花5万元时,父母彻底绝望了。他们是农民,5万元可不是说着玩的。于是他被丢在了一个火车站。他知道爸爸妈妈嫌他是个盲人,不要他了。后来,有一双粗糙的大手拉起他冰凉的小手,一直拉着他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地方这个人说“这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后来,这个叔叔一点一点的让他熟悉这个家,告诉他床在哪儿,柜子在哪,吃的在哪。他慢慢的长大了,在叔叔的悉心照顾下,小男孩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叔叔的大手拉着他的手接受了治疗。他看到了!他首先看到了许多人,这些人脸上都挂满了泪滴。他一侧头,不禁惊呆了,他面前竟坐着一个眼睛深深凹下去的盲人!他顺着盲人的胳膊直往下看,他看见,自己正紧紧地握住盲人那双粗糙的大手……

  对小男孩而言,看见世界的时候,窗外的阳光格外灿烂;看见世界的时候,温暖充满心间。一位盲人用一双大手给了一个孩子家的温馨,亲人的关爱,甚至给了他光明的未来。有了爱,无星的夜幕依然闪亮;有了爱,有雪的冬日依然温暖。

  也许,那双大手就是爱的真谛。那个孩子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粗糙但充满爱的大手。

  《看见》读后感 篇12

  《看见》是我阅读过的一本最为接近生活的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新闻,内容贴切生活和真实画面感。也让我在大脑里回忆了过往走过的岁月年华,现在选择看此书也是源于内心的需求。当我在合上《曾国藩传》之后,对此书有着特别浓烈的阅读心,于是此次翻阅挺让我感到意外的。

  书中大部分内容讲的都是当时时事新闻、人物故事、还有作者柴静一些个人生活、工作中的日常包括和同事领导相处共事的小细节。读这样一本书会让你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带入到当时的时间里,去体会去了解更清晰的知道作为一名青年新闻记者的努力与付出,包括一切来源于外界的声音。

  会让你对新闻记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对新闻的报道和真实故事的背后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这不仅仅只是一本新闻类的书籍,它还是一本能让你在了解当时事件的情况下帮助你更容易《看见》故事内心的真相让我们更全面的去了解背后的真实故事。

  《看见》在新闻界是一本很值得去阅读的书,在新闻背后是一本能让我们更有必要去看见的书。

  《看见》读后感 篇13

  我读了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特别的女孩。

  那个女孩,美乐笛,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因为患了脑瘫,不能说话,无法行走,让人觉得非常可怜。如果我是那个女孩,我一定会为自己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伤心。读这本书时,我仿佛变成了书中一个字也说不出的美乐笛,那些想要表达的字眼都生硬地堵在喉咙口,知道怎样表达,却说不出来,感觉非常伤心、难过。

  她因为身体上的障碍,只能坐在轮椅上,上转为残疾儿童办的班,天天受着别人的嘲笑。但是,自从有了能帮助她发出声音的“心声”智能电脑后,美乐笛像烟花一样大放异彩,展现了自己无尽的才能,并且在“天才小子”选拔赛上两次帮团队获胜,可是,因为其中她最好的朋友——罗丝的一点自私心,没有让她参加最后的决赛,整个团队也因为她的缺席而败北。

  故事中,有一个讨厌的女孩,就是克莱尔。她总是嘲笑美乐笛,故意模仿她脑瘫的模样和有时候着急抓狂的样子;但是她却在“天才小子”决赛电视节目中说自己是美乐笛最好的朋友!没人喜欢这个女孩。可是,美乐笛却原谅了她。作为一名残疾女孩,美乐笛比身体健康的同学更宽容,更善良,让我从心底里佩服她,喜欢她。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幸福。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跑步、玩耍、打闹,还可以自己吃饭、刷牙,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好好珍惜拥有的这一切,做最好的自己,还要为梦想而努力。

  《看见》读后感 篇14

  看到了关于同性恋的章节,内心还是有点震撼,震撼于作为中国记者,柴静无疑是一个前卫又大胆的人,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知道但并未有更深入的了解。作为被“尊称”为名记的柴静,选择了深入这个话题,当时的人们对同性恋的排斥程度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题材的难度,庆幸的是,虽然时隔几年,努力没有被雪藏,它被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是在一步泰国的影片中,讲述的是一对女同性恋。当时的伦理道德不足以支持她们看似的举动,虽然有过侮辱,有过谩骂,有过冷眼旁观和众多人极力的的反对,整个过程很是曲折甚至离奇,好的是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还是有很多的人认可她们。虽没有一纸证书来见证她们的爱情,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数人都会打着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别人,用道德去绑架别人,就觉得你是谁,你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很讨厌这种无知的道德绑架。没有人有资格评论别人的人生,不管对错,不管如何选择,那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作为旁观者,你可以不支持,但也请不要用你无上的道德去反对。毕竟,你只能过你自己的人生,过得好坏还说不准呢,为何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硬要去参与别人的人生呢?大多数人的认知是非黑即白,但别忘了还是所谓的灰色地带,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对错来判断。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喷。当然,欢迎多多指教。

【《看见》读后感(通用14篇)】相关文章:

棋王读后感(通用5篇)05-30

书籍读后感(通用14篇)05-29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05-28

童年读后感通用15篇05-23

《童年》读后感(通用15篇)05-20

《简爱》读后感通用15篇04-25

灯光读后感(通用13篇)05-31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通用14篇)05-30

天狼读后感(通用14篇)05-30